中医古籍
  • 中药抗肿瘤侵袭转移的研究

    恶性肿瘤的转移过程的基本步骤包括原发性瘤增殖,瘤细胞侵袭毗邻基底膜和基质及正常细胞,瘤细胞在循环系统中存活并进入靶器官的微血管中增殖或形成微转移灶,肿瘤间质内新血管生成使转移瘤快速生长等。因此,有效的抗侵袭、抗转移药物是抗肿瘤治疗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目前,中医药预防肿瘤的侵袭和转移的研究正日益受到重视,中药作用机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诱导细胞凋亡

    针对转移的肿瘤细胞多具有低免疫性原性和逃避功能的特点,中药可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如黄芪、党参、茯苓等补益中药可诱导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TNF)等细胞因子产生,并提高相应细胞因子活性;淫羊藿多糖能体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使bcl-2和C-myc基因以及mRNA蛋白表达下降。活血化瘀中药也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如丹参酮阻滞HL-60细胞进入S期,抑制DNA的合成从而诱导细胞凋亡;莪术中的榄香烯能阻滞肿瘤细胞从G2/M期进入S期并诱发其细胞凋亡,对肿瘤有确切疗效。剧毒中药雄黄可通过诱导荷瘤(L-1210和H22)小鼠的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DNA的合成等多种因素发挥抗肿瘤作用。

    改变细胞黏附

    增加肿瘤细胞之间的间质黏附,降低肿瘤细胞与基底膜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异质黏附,是抑制肿瘤细胞转移和侵袭的又一种有利措施。研究发现,由苦参、沙参、人参等组成的冲剂可抑制肺癌患者黏附分子和循环内皮细胞的表达,减轻内皮细胞的通透性,阻断肿瘤细胞的黏附,从而减少转移的形成。

    降低血液黏稠度

    肿瘤患者存在着血液黏稠度高、血液流变性异常及微循环障碍等病理改变。

    活血化瘀中药可以改善血液高黏高凝状态,从而抑制肿瘤转移,如三棱、莪术、当归、川芎、红花、青皮、水蛭、穿山甲等对实验动物血液的高黏状态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丹参等可改善机体的血液循环,增加局部血流量,纠正局部缺氧状态,使抗癌药物深入瘤体而充分发挥作用。

    调整免疫监控能力

    应用于临床抗肿瘤治疗的,从当归、猪苓、丹参、香菇等多种中草药中提取的多糖类中药活性成分,对移植性肿瘤Lewis、Ec、Hep、S180、B16等瘤株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中药多糖已被证明有广泛的抗癌谱;富含多糖类化合物的中药还可增强巨噬细胞的功能活动,巨噬细胞激活后生成的一氧化氮、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通过诱导白细胞聚集和细胞毒作用而起到抗肿瘤转移、侵袭的作用;中药多糖还能通过诱导内源性的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发挥抗肿瘤作用。

    分化、诱导作用

    肿瘤细胞的分化治疗可替代或补充传统细胞杀伤治疗。异黄酮是一种天然植物雌激素类化合物,有广谱抗肿瘤生长、分化诱导和化学预防作用。异黄酮的典型代表化合物金雀异黄素的作用机制与酪氨酸激酶抑制有关,有多种诱导细胞分化和化学预防作用;其他异常酮类化合物存在于大豆、葛根等植物中,也具有明显的分化、诱导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前激肽释放酶激活剂(PKA)、蛋白激酶(PKC)等有关。

    总之,中医药在抗肿瘤治疗方面有独特优势,其不良反应较低,疗效也相当于化学合成药物,有些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有的正在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阶段。可以预测,中医药在抗肿瘤转移、侵袭治疗方面将打开一个新局面。

更多中药材
  • 充血性心力衰竭或称心功能不全,由于心脏泵功能减退,致静脉瘀血,动脉血液灌注不足,心脏不能充分排出足够的血量满足机体代谢和发育的需要而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多为心肌病变或结构异常使心脏负荷加重而引起,如不及时治疗,往往导致死亡。小儿各年龄期均可发......
  • 魏文浩 魏斋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中医医院“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载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寒之而热者”,指用苦寒泄热法治热证,病不愈反见热者,是指肾阴(真阴)不足之虚热,而非有余之实热;“取之阴”即治宜滋其肾阴(肾之真水......
  • 杜昕 河北省中医院 袁红霞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黄文政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50年,尤擅长内科杂病。今总结其治疗一夜间烦热案如下。患者于某,年逾花甲。夜间烦热,不能成寐2月余。因丈夫新丧,昼夜悲闷,心......
  • 张英栋 山西省晋中市第三人民医院瞑眩,语出《尚书·说命》,曰“药不瞑眩,厥疾弗瘳”。瞑眩反应即疾病貌似加重的好转反应。瞑眩是一种疾病治疗或者自愈过程中的动象。动者属阳,相对于静止不动、处于相持状态的人体疾病状态来说,这是由阴转阳的佳兆。对于......
  • 疱疹性口炎是以口腔内出现单个或成簇小疱疹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口腔炎症。多见于1~3岁小儿,尤其在得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传染病后易感染该病,在卫生条件差的家庭和托儿所中易传播,无明显的季节性。本病中医学称之为“口疮”。病损仅在口唇两侧者,称“燕口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