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四种缓控释技术——实现制剂时代老药新用

    近年来高分子材料的发展促进了缓控释制剂的制备技术和新品种的开发,这种新的药物释放技术正在成为整个新药研发领域的“热点”与“亮点”。经过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口服缓控释制剂到目前已开发出十几种不同类型的缓释剂型,其中以小丸胶囊型、骨架型、凝胶型、胃滞留型等四种缓控释剂型的研究发展较快,代表了现代制剂技术的新方向。

    缓控释小丸/胶囊:缓控释小丸根据其处方组成的结构不同分为膜控型小丸、骨架型小丸以及采用骨架和膜控方法相结合制成的小丸三种类型。膜控型小丸是先制成丸芯后再在丸芯外包裹控释包衣层(材料可由药物决定),控制药物的释药速率;骨架型小丸是由药物与阻凝剂混合而制成的小丸,可以分为凝胶骨架小丸、蜡质骨架小丸、不溶性骨架小丸;采用骨架和膜控法相结合制成的小丸是在骨架小丸的基础上进一步包衣制成的,如在亲水凝胶骨架小丸外包衣,常可获更好的缓控释效果。

    在小丸上可包不同缓释作用的包衣层或包不同厚度包衣层或不包衣。此类制剂不论在体内还是体外均可获得恒定的释药速率,胶囊内也可装入不同包衣层的小丸制成缓控释胶囊。

    缓控释骨架片:根据其制备原理、有效成分的释放方式和作用部位的不同,骨架型缓控释技术主要分为不溶性骨架缓释片和溶蚀性骨架缓释片两种。

    ①不溶性骨架缓释片:制备水不溶性骨架缓释片工艺方法极多。常用材料有乙基纤维素、聚乙烯类、丙烯酸树脂类等。由于难溶性药物从骨架内释出的速率太慢,因而水溶性药物较适合此种骨架缓释片。如吲哚美辛、茶碱配以低黏度级别的乙基纤维素,再与少量润滑剂干混后可直接压片。

    ②溶蚀性骨架缓释片:此种片剂以惰性的脂肪及蜡类基质为骨架材料与药物制成片剂,药物的释放是借脂肪酸酯及其盐或蜡质的逐渐溶蚀而实现,其中pH值、消化酶对脂肪酸酯的水解速度均有一定影响。常用材料有:蜂蜡、氢化植物油、硬脂酸、聚乙二醇、巴西棕榈蜡、甘油硬脂酸酯、丙二醇硬脂酸酯和十八烷醇等。常用的致孔剂有微晶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二醇1500、聚乙二醇4000、聚乙二醇6000和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等。制备工艺方法多用凝结法和水分散法。

    亲水凝胶缓释片:此种缓释片以亲水性高分子聚合物为骨架材料,其制备方法较为简单。将药物、骨架材料和适量的辅料混合均匀制粒,压制成片剂即可。所制成的缓释片口服后在胃肠道消化液中膨胀形成凝胶,使释药时间延长,此种类型药物释放受胃肠道的生理因素、pH值及蠕动速度影响较小。所用材料共包括四类:纤维素衍生物、非纤维素多糖类、天然胶类和乙烯基聚合物和丙烯酸聚合物等。

    胃内滞留片:该技术使片剂滞留于胃中延长药物释放时间,改善药物吸收,利于提高生物利用度。其具有骨架释药特性,可视为特殊的骨架片。其片剂系由药物及亲水性胶体及其它辅助材料所制得的口服片剂,属于流体动力学平衡的一种制剂,又称胃漂浮片。

    胃滞留片可应用的材料有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等,也有用聚乙烯吡咯烷酮与聚乙烯醇联合,或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与聚乙烯醇联用,还可加蜡类溶蚀型轻质材料。

更多中药材
  • 孙亚威 江苏省新沂市中医院满某,女,22岁,送货员。9月12日初诊。主诉:左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不适,说话时自觉下唇变厚5天。患者曾于7岁时得过面瘫治愈。5天前送货下乡,夜归着凉,晨起刷牙漱口发觉口角漏水,遂来我科要求针灸治疗。查:左额纹消失......
  • 新生儿硬化病系新生儿指以皮肤皮下脂肪组织硬化、水肿为特点,同时伴有体温不升,反应低下,拒乳,以及全身各系统功能低下或受到损害的临床综合征,是新生儿期特有的一种严重疾病。病因主要与寒冷、感染、窒息,早产等多种病理因素有关。本病多发生于寒冷的冬......
  • 何钱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方药组成:炙黄芪20克,茯苓20克,木香15克,槟榔15克,干姜9克,焦白术20克,当归25克,砂仁18克,石斛20克,黄连9克,炙甘草9克,党参20克,炒杜仲15克,苏梗15克,青蒿15克,鹿茸9克,山药25克,......
  • 急性脊髓炎又称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是非特异性炎症引起脊髓白质脱髓鞘病变或坏死,导致急性横贯性脊髓损害。多发生在感染之后,炎症常累及几个脊髓节段的灰白质及其周围的脊膜,并以胸髓最易受侵。本病有三大临床特点:病损水平以下的肢体瘫痪;传导束性感觉障......
  • 王金亮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刘某,女,32岁。2009年7月9日初诊。半月来,经常恶心,吐涎沫,经医院诊断为神经性呕吐,服中西药未果。观其精神萎顿,面黄,就诊中干呕连连。舌淡,苔白,六脉沉细。治以温中和胃,降逆止呕。立方半夏干姜散:半夏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