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瓜蒌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成分被探明

    为了搞清瓜蒌抗血小板聚集的活性成分,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对瓜蒌的活性成分进行追踪分离。发现从瓜蒌中分离得到的4-羟基-2-甲氧基苯甲酸、香叶木素-7-O-β-D-葡萄糖苷、腺苷具有很强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全瓜蒌能增加冠脉血流量,增加心肌收缩力,对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大白鼠急性心肌缺血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够降低血脂,对心绞痛、冠心病有很好的疗效。为进一步搞清瓜蒌中的活性成分,研究人员利用抗血小板聚集的活性追踪方法,采用色谱分析、波谱分析等手段研究活性物质的化学结构。他们共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并根据其化学性质与光谱数据进行了鉴定,分别为棕榈酸(I)、5,5,-氧甲基呋喃醛(Ⅱ)、N-苯基苯二甲酰亚胺(Ⅲ)、4-羟基-2-甲氧基苯甲酸(Ⅳ)、4-羟基-烟酸(Ⅴ)、香叶木素-7-O-β-D-葡萄糖苷(Ⅵ)、腺苷(Ⅶ)。分析证实,化合物Ⅳ、Ⅵ、Ⅶ均具有很强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化合物Ⅳ的活性与同剂量阿司匹林的活性相当,化合物Ⅵ的活性是同剂量阿司匹林活性的2倍,化合物Ⅶ的活性最强,半数有效浓度(IC50)为0.269毫摩尔/升。其中化合物Ⅲ为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Ⅴ~Ⅶ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获得,化合物Ⅱ、Ⅴ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研究人员介绍,本实验表明,化合物Ⅳ、Ⅵ、Ⅶ均可抗血小板聚集,特别是化合物Ⅶ即腺苷在1989年就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为治疗心律不齐的药物,因此腺苷一定是瓜蒌中抗血小板聚集的活性成分之一,此外含氮化合物和黄酮类化合物也可能是其活性成分之一。本实验只是利用体外的测试体系对瓜蒌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成分进行了研究,但是对于瓜蒌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物质基础仍有待于从多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更多中药材
  • 出汗是人体排泄和调节体温的一种生理功能,但是出汗的方式、汗量、汗色和汗味发生改变,则为病理现象,颇为某些疾病的前兆。正常情况人体的头面部容易出汗,因为头面部人体的一身阳气所在,头为诸阳之首,所以阳热之气首先表现在面部。因此,活动后,特别是大......
  • 一,胃肠积滞有内热,大便干燥容易造成便秘。二,宝宝喝水少,蔬菜吃的少,进食纤维素的含量很低,肠蠕动弱,会造成大便秘结。三,宝宝拒绝排便,因为肛门有痔疮或肛裂,排便时疼痛,所以拒绝排便。长期不排便可导致大便更加干燥,不容易排出,形成恶性循环。......
  • 第一,脾胃不好有可能消化功能比较差,要注意调整饮食结构,不吃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也不要吃过硬、过酸、过烫的食物。建议饮食易消化,适当摄入蛋白类食物,少吃油腻肉食。第二,注意三餐规律,饮食有节,千万不能暴饮暴食。第三,饭后要尽量适当活动,避免......
  • 扭脖子的时候发出响声,就是所谓的颈椎弹响,一般有四种原因会出现这样的弹响。一、颈椎关节间有小气泡。如果人体关节间的滑液之中存在气体的话,那我们扭转脖子时气体就会快速释放形成气泡,就有了我们听到的咔咔的声音。二、肌腱韧带与关节摩擦。长时间低头......
  • 一、体质问题有的人天生体质偏热,所以比体质偏寒的人来说更容易上火。二、饮食问题,平时经常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及油腻的食物,或者长期进食补阳之品,损伤阴液,容易上火。三、作息问题以及情绪因素,熬夜伤阴,烦躁易怒亦伤阴,两者也会导致上火。上火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