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老年性痴呆亟待全社会关注

    在9月21日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老年痴呆日)前夕——9月17日,由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主办,老年痴呆及相关疾病专业委员会(ADC)承办,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协办的“黄手帕”银色关爱行动新闻发布会暨启动仪式在京举行。会上,国内老年病领域的专家纷纷强调,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性痴呆的患者逐渐增多,对这一疾病应正确认识,做到未雨绸缪——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并呼吁全社会给予这一弱势人群更多的理解与关爱。

    防治形势严峻

    痴呆是指获得性持续存在的高级神经功能的全面障碍,包括记忆、认知、情感行为等诸多方面的功能下降,工作、生活能力衰退的临床综合征。发生于老年期的痴呆,称为“老年期痴呆”。其中,以老年性痴呆即阿尔茨海默病(AD)最为常见。

    现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神经病理学组组长、ADC副主席的解放军总医院老年神经科主任王鲁宁教授长期从事神经系统衰老与老年疾病的临床工作。她介绍说,AD是由于脑细胞受损害而导致的一种慢性进行性脑部障碍性疾病。大多发生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起病徐缓,病程呈进行性,在早、中、晚期呈现不同的表现。患者会出现记忆、思维、分析判断、空间辨认、情绪等方面的障碍,随着病情发展,则会变得自私、易怒、冷漠、懒散、不知饥饱、暴力行为,以致完全丧失生活能力。

    王教授说,此病的确切病因迄今未明,可能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增龄是引起AD的首要危险因素。国内外研究均提示,随着年龄的增长,痴呆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呈逐渐增高的趋势,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将达20%,90岁以上达到50%。欧洲的调查资料提示,60~94岁的痴呆患病率,每5岁为一年龄段而倍增。其次是遗传因素,大约10%患者有家族史,目前,遗传背景研究也发现多项基因与该病有关,但尚不能解释疾病全貌。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副会长耿精忠谈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寿命的延长,社会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而我国老龄化问题则更为突出。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超过1.2亿,估计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占全国人口20%左右。与社会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相应的是,我国AD的患病率也在明显升高。据估计,目前我国约有500万左右的AD患者,约占世界总病例数的1/4。其中,5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接近4.2%,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7.2%。AD这一重要的躯体和智能致残性疾病不仅已成为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其对老年人健康、家庭、社会造成的巨大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日益凸显。

    王鲁宁教授还提及,有资料表明,全球每年有1000亿美元以上用于AD相关疾病;而来自欧洲的报告也表明,AD患者的经费消耗相当于心肌梗死、卒中和癌症三者的总和。这一严重事实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但AD在我国还未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

    认识亟待加强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脑子越来越不好用了,东西经常找不到,丢三落四的。我们一开始也没有在意,认为人老了就糊涂了,直到有一天他出门找不到家了,我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觉得可能是得了什么病。去医院一检查,才知道是老年性痴呆,而且已经到了晚期。”会上,患者家属李阿姨的一番话让不少人有所触动。专家指出,其实,我们所认为正常的“老糊涂”有时恰恰就是病态的信号,错误的认识使本可以早发现、早治疗的老年性痴呆错过了最佳的防治时机。

    “除了被忽视外,老年性痴呆被认为不光彩也是问题之一。痴呆被认为就是白痴、傻子的传统观点让许多患者及家属产生自卑感,不仅羞于承认更别说积极诊治了。”王鲁宁教授剖析了另一个认识上的误区。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张振馨教授2004年完成的我国北京、西安、上海和成都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按照中国1999年人口年龄构成标准化,55岁以上的人中有310万AD患者和140万血管性痴呆患者,65岁以上的人的AD患病率达4.8%(表现出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呈指数增长),而血管性痴呆的患病率为1.1%(与年龄趋势只有微弱相关性)。研究还发现,受传统文化影响,我国痴呆患者的照料者96%未经过正规培训;医生和群众对痴呆的知晓度都比较低,48.8%的被调查者认为痴呆是正常的衰老过程;低知晓度直接导致了痴呆患者的低就诊率(23.3%)和低治疗率(21.3%),而痴呆的诊断符合率仅为26.9%;只有4.6‰的痴呆患者接受了胆碱酯酶抑制剂(痴呆治疗的首选药物)治疗。

    “低知晓率、低就诊率、低治疗率给我们带来了警示,对于AD这一呈渐进性、隐袭性的疾病,必须要有明确的认识即一定要早期干预,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王鲁宁教授明确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她强调,国内外的研究均显示,早期的干预可以延缓疾病的进程,提高疗效。

    她谈到,患者及其家属可以注意观察患者记忆、语言、行为和情绪等方面的变化,如有异常要积极就诊。“如果老人能定期进行记忆体检,就能早期发现疾病的‘苗头’,抓住治疗的最佳时机。”一旦医生根据病史并结合必要的检查确诊,患者就要接受规范的治疗。虽然迄今为止仍无有效的AD药物,但近年来随着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开展,改善AD认知功能的药物层出不穷,目前胆碱酯酶抑制剂被认为是治疗首选的“金标准”,它可以使一部分轻度痴呆症状得到改善,对中重度痴呆患者能有效延缓疾病的进展。“联合药物治疗和行为干预,不但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发展,而且还可以维持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维护家庭的和谐。”如是说。

    期待各方协手

    “关爱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使他们远离AD的折磨,是每一个医学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的责任。”会上,专家纷纷强调,对AD患者的诊治仅靠医生和医院微薄的力量是做不到也做不好的,他们除了需要医生的规范治疗,更需要家属的细心护理,同时还需要政府及全社会的共同帮助和支持。

    AD病程的进展变化是一个冗长而持久的过程,作为疾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属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客观面对现实的勇气,和对行动改变未来的信念。事实证明:除了坚持规范治疗之外,患者家属如果还能采用科学护理的方法和有效的沟通技巧,比如:陪患者做康复游戏,控制睡眠时间等等,可使患者获得高质量的生活,控制病情的恶化。

    AD患者还迫切需要社会团体的关心,由专业的社会团体来组织、动员、整合各方资源,才能做到防治的规模化和最优化。耿精忠副会长介绍说,此次启动的“黄手帕”银色关爱行动,就是希望以系统工程的形式普及科学的老年保健观念和社会的敬老意识,向全社会宣传和推广老年性痴呆的相关知识,提高公众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意识,呼吁社会对这类患者的更多的理解与帮助。今年该活动将在全国范围,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沈阳、西安等共计16个城市举办各种类型的公益宣讲暨义诊活动。

    同样,政府行为也必不可少。专家表示,如制定痴呆治疗规范、增加研究投入、在医疗保险制度方面实施政策倾斜(如将治疗AD药物纳入医保范围)、关心和帮助AD患者和家庭等都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

    此外,专家还呼吁,要加强媒体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AD的早期表现和疾病相关知识;改变社会对AD患者的偏见,让更多的患者获得早期诊治的机会;动员全社会的支持,使社会各界给他们创造更多的交流、活动的机会,延缓AD的发生和发展,享受幸福的晚年。

更多中药材
  • 我之前讲过,这类问题其实就是慢性的泌尿系统感染,它所伴有的典型的临床表现尿频、尿急、尿痛。每个这样的患者来找到我的时候,都是比较顽固型的,尿频、尿急、尿痛,而且时间都比较长,都得是一年往上的怎么治疗都是反反复复发作,只要一招点儿凉,一上火就......
  • 这位患者是手指,下肢以及眼睑的水肿,西医检查了一大圈儿,没有什么问题,排除了一些心源性的,肾源性的这些方面的水肿的一个诱发疾病,所以说最终给他定义为血管神经性水肿。我们来看一下他的临床表现,他容易出现的是双下肢,双手眼睑水肿,喝水喝多点儿,......
  • 第一点就是口腔舌体灼热疼痛,舌头啊就像被开水烫了一样,口腔黏膜也是这种感觉,早晨一起来,这个症状就开始了,一直到晚上,这一天没有好受的时候,逐渐的加重,到晚上睡觉了,我算解脱了,第二天早晨起来又是这样的一个临床表现。所以说大家来看一下,通常......
  • 她是一位49岁的女性患者,为什么强调年龄,因为这个女性患者来了就讲了,说我有这种子宫肌瘤,也有腺肌症,然后你说我都到这个年龄,马上绝经了,杨大夫你就帮我控制一下,把我这症状缓解缓解,如果绝经了,它不再长了,有就有,那我也不想挨刀动手术了。我......
  • 这个患者,说来也是一个巧合,我是给他家属看病,然后他陪着来的,他就跟我说了这个头痛的问题,他说我这个头痛,几乎疼了20多年了,每天都疼,也尝试了很多的治疗办法,那么这个中药能不能治,我就跟他讲,你可以跟我聊一聊,然后,尝试用中药去解决一下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