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降糖药的合理使用

    糖尿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糖代谢障碍性内分泌疾病,根据糖尿病产生与发展变化,针对不同的时期,可选用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目前临床应用的降糖药,有口服的胰岛素增敏剂、双胍类、促胰岛素分泌剂、酶抑制剂和注射用胰岛素制剂。

    胰岛素增敏剂

    又称噻唑烷二酮类,可增强肌肉、肝脏、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避免高胰岛素血症,提高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此类药应从β细胞功能代偿期开始使用。目前应用的有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空腹或进餐时服用:罗格列酮4mg/d,单次或分2次服,12周后空腹血糖下降不满意者,增至8mg/d;吡格列酮15~30mg/d,单次服,最大剂量可增至45mg。胰岛素增敏剂目前不推荐用于18岁以下患者。

    双胍类

    通过增加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抑制肝糖原异生和肠壁细胞摄取葡萄糖而降低血糖,从β细胞功能不全代偿期即可以开始使用,至少在β细胞功能失代偿期开始使用。临床应用的有二甲双胍和苯乙双胍(降糖灵)。二甲双胍的片剂和肠溶胶囊2~3次/天,0.25g/次,片剂有胃肠道反应,餐中服用可减轻,肠溶胶囊的不良反应较少,餐前半小时服,缓释片每天服用一次。苯乙双胍因易引起乳酸性酸中毒,现已少用。

    促胰岛素分泌剂

    此类药在β细胞功能失代偿期中胰岛素从高水平降至正常人水平时开始使用,以补偿胰岛素水平降低后的胰岛素分泌不足;当β细胞功能进入衰竭期后(逐渐)停用,改用胰岛素制剂。促胰岛素分泌剂有磺酰脲类和非磺酰脲类。磺酰脲类分第一代和第二代,第一代主要有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和醋磺己脲;第二代有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格列波脲、格列美脲等。此类药每日剂量因半衰期长短不同和治疗需要分1~3次餐前服。非磺酰脲类有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餐前服,瑞格列奈起始剂量为每餐前0.5毫克,以后每1~2周调整,最大量为每餐前4毫克,每日16毫克;那格列奈每次90毫克。

    胰岛素制剂

    此类药在β细胞功能衰竭期使用,也可在口服降糖药不能达标时使用。酶抑制剂有α-糖苷酶抑制剂和醛糖还原酶抑制剂两类。α-糖苷酶抑制剂可抑制碳水化合物分解为单糖,阻碍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从而降低餐后血糖,使用时间同双胍类一样,从β细胞功能不全代偿期即可以开始使用,至少在β细胞功能失代偿期开始使用。目前进入临床使用的药物有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餐前即刻吞服或与第一口食物一起嚼服。此类药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腹胀、腹鸣、排气增加等。醛糖还原酶抑制剂有依帕司他,用于糖尿病并发的末梢神经障碍、振动感觉异常及心搏异常,用法为50mg,tid,饭前服,可使尿液呈黄褐色,用药12周后无效时改用其他药物治疗。

更多中药材
  • 一、(附子理中丸)用于脾胃虚寒二、(参苓白术散)用于脾胃气虚三、(香砂养胃丸)用于胃阳不足,湿阻胃气导致的胃痛四、(保和丸)用于脾胃不运,还伴有积食最后提醒大家一点,中成药虽然服用方便,但是作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好还是在医生的辨证论治下指导......
  • 出汗是人体排泄和调节体温的一种生理功能,但是出汗的方式、汗量、汗色和汗味发生改变,则为病理现象,颇为某些疾病的前兆。正常情况人体的头面部容易出汗,因为头面部人体的一身阳气所在,头为诸阳之首,所以阳热之气首先表现在面部。因此,活动后,特别是大......
  • 一,胃肠积滞有内热,大便干燥容易造成便秘。二,宝宝喝水少,蔬菜吃的少,进食纤维素的含量很低,肠蠕动弱,会造成大便秘结。三,宝宝拒绝排便,因为肛门有痔疮或肛裂,排便时疼痛,所以拒绝排便。长期不排便可导致大便更加干燥,不容易排出,形成恶性循环。......
  • 第一,脾胃不好有可能消化功能比较差,要注意调整饮食结构,不吃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也不要吃过硬、过酸、过烫的食物。建议饮食易消化,适当摄入蛋白类食物,少吃油腻肉食。第二,注意三餐规律,饮食有节,千万不能暴饮暴食。第三,饭后要尽量适当活动,避免......
  • 扭脖子的时候发出响声,就是所谓的颈椎弹响,一般有四种原因会出现这样的弹响。一、颈椎关节间有小气泡。如果人体关节间的滑液之中存在气体的话,那我们扭转脖子时气体就会快速释放形成气泡,就有了我们听到的咔咔的声音。二、肌腱韧带与关节摩擦。长时间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