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又逢端午再说粽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来的传统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有很多传统习俗,吃粽子就是其中之一。据记载,这一习俗主要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南北朝时期梁朝吴钧的《续齐谐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哀之,每于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可见在2000多年前我国就已形成了这一食俗。到了唐代,粽子已成为全国大众化的食品。唐明皇的诗中就曾写到:“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唐人姚合也留下了“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这说明早在1000多年前,到了端午这天,民间和宫廷都要吃粽子,而且这时已经开始使用苇叶或竹叶包裹了。

    时至今天,端午食粽的习俗不但已遍及我国大江南北,而且已流传至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日本、韩国等地。

    现在我国各地的粽子异彩纷呈,由于地域不同,所以历史上形成了许多风味独特的品种,如北京的小枣粽、山东的黄米粽、上海的猪油夹沙粽、陕西的蜂蜜凉粽、四川的椒盐粽,此外还有果脯粽、鲜肉粽、火腿粽、烧鸭粽、白米红糖粽等。就用料而言,河北、山东一带主料多是大黄米,而长江以南则用糯米。配料则有红枣、红小豆(豆沙)、豇豆、果脯、蜂蜜、红糖、白糖、鲜肉、火腿、虾、鸡块、鸭块等。就味道而言,则有咸、甜之别。

    粽子是大众化食品,虽然好吃风味独特,但并不是适合每一个人。据报道,去年成都市一中年妇女,就因为晚饭时吃了好几个,结果到晚上9时就感到腹胀难忍,继而呕吐、腹部剧痛,家人慌忙将其送往医院,诊断结果是患了急性胰腺炎。为此专家告诫我们,下列人群不宜多食粽子:

    心血管病患者

    鲜肉粽子、火腿粽子、猪油豆沙粽子等,所含脂肪较多,比较油腻,故患有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不可多食,否则很可能导致血脂增高,血液黏稠度增加,进而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塞。

    老人和儿童

    粽子多用糯米、大黄米制成,黏性大,难以消化,老人与儿童过量进食,极易造成消化不良。

    胃肠疾病患者

    粽子不但黏性大,往往油腻或甜腻,而且蒸熟后会释放一种胶性物质,若进食较多会增加胃肠道负担,所以患胃炎和溃疡病的患者若贪食粽子,不但会使病情复发与加重,甚至会导致溃疡穿孔、出血等危险后果。

    糖尿病人

    粽子中多有红糖、白糖及含糖量很高的红枣、豆沙、果脯等,若糖尿病人进食不知节制,将导致血糖升高,病情加重。

    痛风病人

    不宜进食海味、鲜肉、火腿、猪油豆沙等风味的粽子,以免诱发痛风发作或使病情加重。

    肝胆疾病患者

    患有肝硬化、胆囊炎、胆结石以及慢性胰腺炎的的患者不宜过多进食鲜肉、火腿、猪油豆沙等类粽子。因为这类粽子油腻,不易消化,容易导致上述疾病复发或病情加重。

更多中药材
  • 例如清淡饮食就是水煮青菜,荤腥不吃、油盐不进等极端做法,非但不利于营养均衡,还会导致体质下降,让人更容易被疾病侵扰。清淡饮食的一个标准是少油、少糖、少盐忌重口味,以及尽可能多的采用蒸的方式烹饪。......
  • 夏天湿气重,气候是一个大因素,为什么很多人一直去湿,湿气还源源不断呢?甚至在干燥的秋季也是湿气满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脾胃比较弱,运化能力不足,很多食物进入身体没有变成气血精液,而是变成痰湿。所以对于脾虚的人而言,在祛湿的同时还要健脾......
  • 预防湿气加重,这三种食物一定要少吃。一、甘味的食物。干入脾,虽然能补脾益气,但同时也会助湿。因此,甘甜的食物、含糖量高、含淀粉类多的食物要少吃,比如桔子、葡萄、菠萝等,还有山药、红薯等健康食材也要注意吃法和适量使用。二、生冷的食物。天气逐渐......
  • 日常饮食要根据体质掌握好大方向,比如寒性体质要多吃温性和平性的食物,那么是不是虚寒体质都不能吃凉性的食材呢?不能这么绝对,可以适量吃一点应季的食材来调和气候对于身体的影响。比如夏天吃点空心菜,冬瓜,丝瓜清热解毒,可以加入生姜,蒜甚至胡椒粉来......
  • 有些朋友寒湿重,头面容易出油,小肚子大,平时还容易乏力,人昏昏沉沉的,精神不好,通常是因为脾胃的运化功能不好,吃进去的食物,水液不能转化成人体需要的精华和能量,而是变成了废物堆积到身体,不能很好的排出去,形成了痰湿淤阻的情况。我们可以用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