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中医学的研究对象为现象-状态

    中医学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的内涵宽泛、不确切,导致研究内容不确定,发展方向不明确,使中医学的科学认识活动无法深入。然而,中医学是以人体的“现象—状态”物质层面为研究对象,建构起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把中医学从医学整体中分化出来,形成“现象—状态医学”学科,将推动中医学的科学认识深化,促使其按自身规律向成熟的科学学科形态发展。

    确定的研究对象是科学分类及新学科成立的依据

    任何科学学科都有自己清楚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对象,会带来不同质的研究内容,从而划分出不同的科学学科。古代的自然科学溶于自然哲学之中,以笼统、直观的自然界为模糊的研究对象,从中不能区分出明确具体的研究对象,就不能形成类属性质明确的科学学科。人类认识史上第一个“力学学科”的诞生,与它有着清楚、确定的以“一切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为研究对象分不开。

    现代自然科学通过区分各门科学或学科的研究对象,促进科学进行自身分化或者是由不同科学之间结合,不断地创建新学科,推动自然科学发展。科学分化创建新学科,是指由原来统一而完整的某门科学,经过对研究对象的明晰、确切、具体化而进行分化,发展成为两门或多门新的分支学科。分化后的新学科,研究对象的范围缩小了,内容却更为具体和加深了。科学分化是科学认识运动深化的重要形式。此外,科学知识的结合也可以形成新兴学科,是科学认识运动深化的另一种形式。自然科学的发展,就是以不断地创建新学科为标志的。有人统计,到目前为止,科学界已形成5000多门科学学科,并以高速度增加着。

    中医学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的内涵宽泛

    中医学形成于中国古代,笼统地以人体这个复杂的生命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科学技术水平以及创造的认识工具的影响和限制,形成了一个认识生命和征服疾病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与西方医学完全不同。

    西医学以人体组织结构及其功能为研究对象,采用解剖、实验等方法研究人体,把握的是生命运动的“结构—功能”层面的生命规律。中医学以独特的视角,深入到人体的另一个生命层面,把握了生命运动的“现象—状态”层面的生命规律。但二者都远没有完全把握人体的生命运动。西医学研究的内容,是中医理论体系所无法涉足的领域。因此,中医学把自己的研究对象大而统之地定位于人体生命运动,内涵过于宽泛,未能确切反映中医学研究人体的具体层面,导致研究内容不确定,发展方向不明确,中医学的科学认识活动无法深入。换言之,中医学无法按着学科的固有规律深化发展。

    目前,不论是中医学还是西医学,都没有能够全方位、各个层次地透视人体的生命及疾病,尚不能解释生命是什么,所建立的医学科学与人体这个复杂的生命系统的生命运动本质及规律相距甚远。人类要认识人体生命运动,仍然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中医学以人体现象—状态的物质层面为研究对象

    中医学在认识人体生命运动,探索疾病的原因、机理,研究如何诊断、防治疾病及进行疗效的判定过程中,寻找的切入点在那里?整个认知活动中所把握的生命层面即具体研究对象是什么?毋庸置疑,生命活动表现于外在的生理、病理征迹、征象、症状、体征即现象,是中医学认识人体、研究生命过程、治疗疾病的切入点。如:认识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使用的是“以象测脏”方法,通过生命运动表现于外在的征迹,推测内脏所具有的生理功能。探究病因采用的是“审证求因”,即审核表现于外的异常症状、体征,推测病因。诊治疾病是辨证论治,通过辨认证候来诊断疾病和确定治疗方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刘长林先生,最近撰文《中医学—象科学的代表》,比较了中西方哲学形成的科学认识类型,认为中医学是对生命现象研究的科学。文章说:“西方的传统认识,以空间为主,时间为辅,空间统摄时间。中国的认识传统,以时间为主,空间为辅,时间统摄空间。因此,前者认识世界着重在‘体’,后者则着重在‘象’。对‘象’规律的认识为‘象科学’,象的实质是‘气’。‘气’是时间属性占优势的物质存在,与空间属性占优势的实物和物理场不同,构成世界的另一半。中医学是象科学的代表,本质上与作为体科学的西医学不能通约。中医学的突破,定将带来整个象科学的复兴,对人类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学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把握的生命和疾病的本质,不是脏腑组织结构与功能层面,也不是基因与遗传层面,而是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中医学是通过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来把握人体这个复杂巨系统在一个时间段的生理病理状态(状况)的。所谓状态,指“物质系统所处的状况,物质系统的状态由一组物理量来表征。如质点的机械运动状态由质点的位置和动量来表征;由一定量气体组成的系统的热学状态由系统的温度、压强和体积来描述”。那么,中医学通过现象所把握的状态是什么呢?用中医学的科学语言表述,生理状态是“藏象”,如肺的生理状态是:主气司呼吸、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助心行血、主治节;病理状态是概括了疾病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情况的“证候”。

    中医学是通过研究生命活动的外在征迹、外在现象,来把握生命和疾病的状态。因此,“现象—状态”,就是中医理论的固有规律,“现象”、“状态”及“现象与状态的关系”就成为中医学整个认知活动中的具体研究对象,是决定中医学研究内容、学科性质及发展方向的根本。

    促进中医学向“现象—状态医学”学科发展

    无论中医学还是西医学,它们都是“以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为研究内容的科学”。因而,统属于医学科学范畴之下。但是,由于它们分别把握着人体生理、病理的不同的物质层面,有着不同的具体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并建构起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所以,又是医学科学中的两个不同性质的学科。西方医学为“结构—功能医学”学科;中医学为“现象—状态医学”学科。把中医学从医学科学整体中分化出来,形成“现象—状态医学”学科,将推动中医学的科学认识深化,促使其按自身规律向成熟的科学学科形态发展。

更多中药材
  • 那么这种肠道的息肉尤其引起我们重视,之前跟大家科普过一句绕口令,说肠息肉一般呢,他不会转化为肠道的恶性肿瘤儿,但是肠道的恶性肿瘤儿多半是由肠息肉发展过来的,所以说我们在生活当中遇到这类问题,一定要引起重视。这是一位老年男性患者,他患有肠息肉......
  • 湿热久出不去,五个方法可以帮你把胃,肝,膀胱,大肠,关节的湿热赶去。这个脸上出油爱长痘,早晨起来口苦,一吃饭就肚子胀,胳膊腿上长湿疹,舌质发红,舌苔黄腻,这就是身体里边有了湿热。我们今天给大家分享五个方法,不管是湿热藏在哪里,都能把它赶出去......
  • 中医有一句话叫阴虚则痛,阴液在体内起到滋养润滑的作用,那阴液不足,压不住阳气,就会产生虚火,虚火灼烧,我们身体就会隐隐疼痛。还有渗出水和体内的阴液息息相关,所以就会出现以下六个部位的疼痛。第一个就是腰痛,腰为肾之府,肾阴不足,不能温煦腰部的......
  • 我们中医常讲辨证治疗,其实每一个人的体质不一样,导致失眠的问题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啊。有人入睡困难,翻来覆去整晚睡不着,有人睡着了之后他容易醒过来,一晚上醒来七八次,烦的不得了,甚至还有的人睡着之后人没有睡,差不多旁边有人喝水,他都知道似睡非睡......
  • 第一个啊尿频尿急,夜尿频繁,小便灼热发黄,情绪激动,这个时候湿热下前潜尿液黄就是主要的标志,可以参考龙胆泻肝丸。第二个,便秘我们说到肠道津液不足,肝火烧灼,那这个时候会口干,口苦,口臭,舌苔黄腻。也可以参考龙胆泻肝丸。第三个,腹泻拉肚子,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