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中医综合疗法治口僻效果得到验证

    牡丹江市科研项目“综合疗法医治口僻的临床研究”,于近日顺利结题并通过专家鉴定。牡丹江市中医院针灸科主任杨日和主任医师等人的千余例病例研究表明,利用针刺透穴、电针刺激、理疗灯照射及口服加味牵正散等方法,较传统针法能明显减少治疗次数,加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痊愈。

    口僻也称“口”、“口眼斜”,现代医学称之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认为,口僻发病是因为正气虚弱,感受风寒之邪,侵袭面部,引起经气阻滞,经脉失养,肌肉纵缓不收所致。此病起病突然,多数是在睡醒后,一侧面部出现呆滞、麻木、瘫痪,不能皱眉和鼓腮,口角向健侧歪斜,露睛流泪,部分患者患侧味觉消失,出现听觉过敏、耳后乳突疼痛、外耳道疱疹等症状。

    自2001年科研立项至今,杨日和等人共诊治口僻患者1084例。患者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81岁,左侧面瘫493例,右侧面瘫581例,同时伴有双侧面瘫10例。杨日和等专家的取穴原则是,患病初期穴位主要取地仓、大迎、颊车、阳白、四白、太阳、医风、合谷;患病后期配穴则是在上述穴位的基础上,上唇歪斜者取禾寥、人中;下唇歪斜者取承浆;不能皱鼻者取迎香;不能皱眉者取鱼腰、攒竹。

    对口僻发病类型不同的患者,选用的治疗方法也不同。杨日和强调,对缓慢发病型,初期穴位要浅刺、轻刺,配合理疗灯照射,不通电针、不按摩;待7天病情稳定后,再进行地仓透颊车,四白透大迎,针刺有酸胀感,并通电针,30分钟后配合手法按摩。对起病时面部肌肉不能动的重症患者,需即时两穴相透,用刺激手法治疗;待患者有酸胀感后,通电麻仪,一组放到地仓、颊车穴,一组放到阳白、四白穴上,针刺角度选用平刺或斜刺,照射理疗灯,连续治疗30分钟后取针,用向上推揉的按摩方法,点按阳白、四白、大迎等穴位,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与此同时,杨日和等人在临床上,还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给予加味牵正散,这一古方中的姜虫、全蝎、白附子可祛风、活络、通经脉;加板蓝根、大青叶、双花能消炎和抗病毒;配以丹参、葛根、红花可活血、化瘀、追风;佐以皂角、蜈蚣等有兴奋神经的中药,使患者恢复得更快。

    综合疗法与传统针法组对比分析,综合针刺、按摩、理疗和服用中药组的最短治愈者仅为7次,最长者35次,平均治疗次数为21次;传统针法组最短治愈者14次,最长者49次,平均治疗次数为30次。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更多中药材
  • 中医认为百病生于气,而人体的五脏中,脾性湿为太阴,阴气最盛则脾气充盛,体内湿气也会正常的运行,不会出现湿气停滞在体内的情况。一旦出现脾气亏虚,湿气无法运化停滞体内便会形成内湿,聚为湿病。长此以往呢,患者体内的湿血开始泛滥,又因为脾虚无法运,......
  • 第一种药材:(绵茵陈)它具有清湿退热作用,用于三焦的湿热。第二种药材:(苍竹)这味药材也是祛湿的良药,它还有一定的健脾的作用,脾是运化湿气的,脾的功能强建了,湿气运化的多了,就不会有大量的湿气淤积在身体,适用于湿气比较重引发的舌苔白腻,腹痛......
  • 第一:脾气虚症,通常表现为容易腹胀,胃口下降,大便稀溏不成形,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者是苍白无华,舌质淡,胎白,中医治疗上一般以健脾补气为主。第二:脾阳虚通常表现为腹部容易感到冷,吃不了凉的食物,喜欢温热,四肢不温,小便清长,大便稀溏,中医......
  • 陈皮作为一种用途很广的中药材,它主要有理气调中,燥湿化痰的作用,并且它归脾肺经,在治疗脾胃气滞、食滞,咳嗽化痰上有独特的作用,如果您是因为脾虚引起的腹胀,痰多湿重,那就可以用它,但是呢,如果你是脾胃虚比较明显,这个时候就需要配党参,白术这些......
  • 这位朋友其实啊就是一个很典型的裂纹舌淡有脾虚的一个现象,裂纹舌大家都知道,最常见的一个原因啊,就是脾虚湿盛所导致。脾最主要的功能就在于运化体内的水谷精微,如果脾虚水谷精微和气血就不能濡养我们的舌体,同时体虚会导致体内形成湿气,这个湿气又上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