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中医的起源与演进

    1。源于圣人﹕伏羲﹐神农﹐黄帝﹐歧伯﹐雷公。。等《黄帝内经》

    2。源于巫﹕新石器时代晚期。以祖辈流传下来的药方和方法治病。

    3。源于动物本能﹕利用自然物进行救护。

    夏﹐商﹐周﹐春秋(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

    夏代出现了天干纪日法。

    商代发展成干支记日法。甲骨文中已有象形心﹐及34种病症和病象如﹕病首﹐病骨﹐病软﹐病旋等及小病臣之职。并反应出砭法除病﹐按摩疗腹疾﹐艾灸治病等。

    周代发明了用圭表测影﹐以确定冬至和夏至。对热病﹐昏迷﹐浮肿﹐逆产﹐不孕等已有初部的认识。在《尚书》《周易》《诗经》等可见。

    《诗经》记载病名40种。治疗方面有食养﹐药疗﹐酒剂及针刺火灸。对药材已开始研究。

    春秋时期﹐测定了一年四季的各个节气。在《左传》也述及了部分病名如折肱﹐伤疾﹐狂咬病﹐孙叔敖突秃﹐陈豹望视﹐食道瘤等疾患。对毒药及药物副作用已有了解。治病时﹐食疗﹐药疗﹐针灸已逐步取代了巫师的祈祷﹐祭祀和咒禁﹐是中医诊断的开端。已有了初步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六气致病说﹐诊断治疗已不再求助于占卜﹐问卦。

    战国---三国

    (公元前475--公元265)

    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诸子百家中以儒家﹐道家﹐阴阳家对医学发展的影响最突出。

    邹衍开始把阴阳和五行两种学说联系起来﹐并以解释各种自然及社会现象。

    《黄帝内经》的产生奠定了中医学基础理论。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的大着问世确定了临床医学上的辨证论治的原则。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载药物365种﹐按其性能功效分类。

    着名医家有﹕扁鹊﹐淳于意﹐华陀﹐张仲景等。

    西晋---五代

    (公元265?960)

    医药学的全面发展 医学理论提高﹕杨上善﹐王冰对《黄帝内经》的注释及发挥。

    王叔和﹐孙思邈对《伤寒杂病论》的整理和研究。

    王叔和对脉学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撰《脉经》。后人着《脉诀》。

    病因证候学的探索﹐《诸病源候论》论述1739种病候。

    医德规范树立﹕孙思邈﹐自幼好学﹐弱冠之年即精诸子百家之言﹐善言老庄﹐又好释典﹐兼通阴阳﹐推及医药。从他踏入医学殿堂起﹐即发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誓言﹐而不为功名利禄所动。隋﹐唐两朝数次召他入朝为官均被谢绝。他着《千金方》寓意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曾带领六百余麻疯病人同往深山治病﹐莫不一一抚养。专著《大医精诚》《大医习业》谱写医德光辉﹐有系统的阐述医家的道德规范。

    药物学的进步﹕晋﹐梁朝陶弘景着《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40岁辞官隐居山中炼 丹修道﹐兼行医业。

    唐政府组织编撰《新修本草》正式颁行全国。

    后又有《食疗本草》《本草拾遗》《食性本草》《海药本草》《雷公炮炙论》针灸的进展﹕ 魏晋的《针灸甲乙经》。唐朝出现了彩色经络穴位图及针灸教学。

    医学教育﹕ 有了内科﹐妇产科﹐小儿科﹐外科﹐按摩科﹐骨伤科﹐五官科。

    中外医药交流﹕和朝鲜﹐日本﹐西藏﹐东南亚诸国﹐阿拉伯诸国的医药交流。

    宋--元

    (公元960-1368年)

    医药学的突出成就与医家的创新

    1。儒医 的出现。宋代士人知医成尚﹐文化水平提高﹐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2。宋元金时期国家均设有医药卫生行政机构和管理系统。开设国家药局。

    宋太医局于翰林院选拔医学教员。

    王安石新法时﹐按市易法 由政府控制药品贸易﹐国家专利。

    按三舍法 推广医学教育。是最早医学校的教授设置。

    每年春季招考﹐三百名为额﹐各科名额不等。

    3。医学著作大量出版﹐方书盛行﹐成药风行﹐医药知识在百姓中普及。

    4。临床各科医学全面发展。分科更细。

    5。学术争鸣。金元四大家﹕

    1。刘完素(火热论)﹕强调六气皆从火化 主张清热通利为主﹐用寒凉药。

    2。张元素(脏腑辨证论)﹕制定了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

    3。李杲(脾胃论)﹕提出脾胃是运化水谷供一身元气之本。强调胃气的重要。

    4。朱震亨(相火论)﹕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提倡滋阴降火法。

    6。中外医药交流﹕ 宋元时期﹐对外贸易发达﹐海陆交通超过前代﹐大批医官渡海出诊﹐大批医书流传海外﹐尤其高丽﹐日本等。大批药材交流﹐政府及民间都有大量药材的交易。波斯与阿拉伯诸国编篆了一部波斯文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名伊儿汗的中国科学宝藏书中包括脉学﹐解剖学﹐胚胎学﹐妇产科学﹐药物学等﹐并有内脏解剖图﹐切脉部位图。元朝在大都设立回回药物院﹐还翻译阿拉伯的医学著作如回回药方。

    公元1368--1840年

    (明--清-鸦片战争前)

    医药学在实践和理论上的新发展

    1。产生了多种有重大意义的医学创造与发明﹕ 药物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载药1800余种及图 分60类﹐对每种药物的记述包括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 主治﹐发明﹐附录﹐附方﹐及其历史﹐形态﹐功能﹐方剂﹐研究心得等 都有详述。先后被译为朝鲜﹐日本﹐拉丁﹐英﹐法﹐德等文字。

    另《本草述》《本草备要》《本草从新》《本草纲目拾遗》《植物名实图考》等。

    方剂学﹕在理﹐法﹐方﹐药的研究和论述都有重大的贡献。

    有《普济方》﹕共61739首﹐是中国最大的一本方书。

    另有《医方考》《祖剂》《医方集解》《成方切用》《炮炙大法》。

    温病学说的形成对传染流行疫病有了方剂﹐及发明人痘接种术﹐日后流传世界

    2。许多医家通过对前人医学成就的总结﹐并结合个人临证经验﹐编撰了大量的医籍。医学兴旺﹐研究者多﹐且有各门各派不同的看法。

    薛雪对湿热病专篇论说﹐《湿热条辨》。

    吴鞠通创立三焦辨证﹐《温病条辨》。

    王士雄的《温病经纬》《霍乱论》《潜斋医话》《随息居饮食谱》等。

    内科﹕薛己是医学世家﹐兼通内﹐外﹐妇﹐儿﹐眼﹐口齿科﹐着《薛氏医案》。

    张景岳主张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人体虚多实少 主张温补肾。

    创立了许多补肾方剂﹐编撰《景岳全书》。

    赵献可撰《医贯》﹐强调命门之火 ﹐多用补阴补阳方剂。

    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强调补气活血与活血逐瘀的原则。

    除此之外﹐对中风﹐咳嗽﹐呃逆﹐头痛﹐眩晕﹐胃痛﹐腹痛﹐腹泻﹐ 呕吐﹐黄胆﹐咯血﹐便血﹐病秘﹐狂﹐癫﹐目痛﹐雀盲等都有治疗﹐和 详细记述。

    外科与伤科﹕《外科理例》《外科枢要》《外科正宗》《外科大成》《外科症治全生集》《正体类药》有正骨手法19条﹐和外科方剂。

    坠跌﹐扑伤﹐金创﹐烫伤医案《疡医证治准绳》记载了多种外科手术的方法﹐如﹕气管吻合术﹐急救手术 耳廓外伤整形术﹐唇﹐舌外伤后的整形术。鼻息肉摘除术﹐喉食道内铁针 取出术﹐及截肢术等。

    《解围元数》是最早的麻风专书。《霉疮秘录》是较早的梅毒病专书。

    妇﹐产科﹐儿科﹐眼科﹐喉科﹐针灸与推拿﹐气功与养生﹐都各自发展。

    对古书的考据之风盛行﹐医德之风亦被提倡﹐医生数质高。已有人体解剖学﹐ 诊断学﹐有医学全书﹐类书﹐丛书的编着﹐和医案专辑﹐医学入门书的出版。

    明清时期的中外医药交流空前频繁﹐郑和下西洋时有医官医士一百八十员 ﹐ 他们也把中药带到国外﹐同时也从国外带回了乳香﹐安息香﹐苏合油等药物及有关 知识。在此期间﹐中国医学更广泛的传入朝鲜﹐日本。17世纪以后﹐中国的药物学﹐针灸学及人痘接种术等都流传到欧洲一些国家。

    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 西方医学广泛的传入﹐五通商口岸教会医疗机构开始设立医院﹐诊所。设立医学院﹐教育西医人才﹐《辛丑条约》签订后﹐大批留学生到日本及欧洲各国留学。中国青年出国学习西方医学知识﹐促进了西方医学在中国的传播。

    1914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教育总长主张废除中医中药。

    1929年在国民政府召开的第一次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废止旧医案 消灭中医。

    1931年禁止成立中医学校。1932年勒令停办中医教育。

    1955年中医研究院成立。1956年成都﹐上海﹐北京﹐广州﹐成立中医学院。

    1962年中医教材统一出版。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国医学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注意。

更多中药材
  • 铁苋菜,是乡下田间地头常出现的一种植物,很多农村人常把它当做下饭的菜吃,但是普通人却不知道铁苋菜也是一种很好的药物,铁苋菜:别名人苋、血见愁、海蚌含珠、撮斗装珍珠等,属大戟科铁苋菜属植物铁苋菜Acalypha australis L,以全草......
  •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黄麻素,人们对它褒贬不一 ,很多人对它产生抗拒和厌恶,其实只是因为我们对它认识不够全面,麻黄素是麻黄(Ephedra)中所含的生物碱,在古代中国医学的《伤寒论》中巳作为生草药用于治疗,1887年由长井长义进行了结晶分离,本......
  • 我们常说的中药其中有些是由很多不一样的药材组合在一起形成的,药材虽不同,但组合在一起却对治疗疾病有着更好的疗效,麻黄桂枝汤就是由不同成份组成的一种中药,它对人的身体具有神奇的保健功效,被广大的朋友们所信赖和推崇,麻黄桂枝汤在医学上也同样发挥......
  • 大家一看名字,麻黄根和麻黄根本就是一种东西嘛,名字相像的物种有许多,然而他们有时并不是同一种植物,就像麻黄根和麻黄两者的功效截然不同;我们来看一下麻黄根和麻黄的区别,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能利水消肿;麻黄根,治阳虚自汗和阴虚盗汗;两者完......
  • 现在的女性朋友大多数都在遭受着痛经的困扰,有时候来月经之后,就会喝红糖水来缓解痛经的情况,红糖水还具有补血的作用;现在喝红糖水的方式是越来越多,比如使用生姜加红糖水具有暖胃驱寒的作用,生姜葱白红糖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喝过,那么生姜葱白红糖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