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南北朝时期名医辈出的徐氏家族

    公元420~589年,史称南北朝时代。在短短的170年时间里,中国分裂成南朝和北朝两个国家,而南朝历宋、齐、梁、陈4朝,北朝历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5代。尽管当时山河破碎,民怨沸腾,但却涌现了书法家郑道昭、地理学家郦道元、医学家姚僧垣、文史学家范晔等大批名流。尤其是以医学立业的徐氏家族,先后诞生了徐熙、徐道度、徐文伯、徐嗣伯、徐之才等7世12位名医,在祖国医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说起徐家从医基业的创始人徐熙,还颇有传奇色彩。据史料记载,徐熙原籍山东,后寄籍江苏,为南朝宋濮阳太守,他素好黄、老之学,隐于秦望山(今绍兴城南会稽山最高峰)。一天,有位道士经过,口渴求饮,徐熙热情与之,道士临走,留给他一个葫芦说:“君子孙宜以道术救世,当得二千石”。徐熙打开看,乃《扁鹊镜经》一卷,于是精心研读,医术随之“名震海内”。

    徐熙生子徐秋夫,官至射刚县令。他深得家父真传,医术高超,尤精于针灸,竟达到了“通鬼神”的地步。

    徐秋夫生二子,徐道度和徐叔响,个个不凡。长子徐道度居杭州,擅长内外科,因为有脚疾不能走路,宋文帝刘义隆便常常令人抬轿请他入宫,给诸皇子疗疾,而且“无不绝验”,最后封他做兰陵太守,并称赞他“疗疾”为天下“五绝”。也许徐道度感其脚疾之苦,著《疗脚弱杂方》,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治疗脚气病的专著。次子徐叔响,曾任大将军参军之职,对针灸、小儿科、本草学等都有研究,且著述丰富,撰有《针灸要钞》、《本草病源合药要钞》、《杂疗方》、《疗少小百病杂方》、《解寒食散方》等书,今多佚。

    徐家第四代三人,道度生文伯,叔响生嗣伯、成伯,皆精医术,且声名显赫,颇多成就,可谓徐氏家族杏林生涯中的一个顶峰阶段。

    徐文伯,字德秀,事南齐。史料载其“倜傥不屈于公卿,耻以医为业”,故虽终生随侍于帝王之侧而人不以“太医”称之。公元456年前后,宋孝武路太后有病,腹部剧痛,众医束手,文伯诊后说:“此石博小肠耳”,即小肠结石病(应为今之胆结石、泌尿系结石之类疾病),用“水剂消石汤”治疗,很快痊愈。于是被擢升为鄱阳王常侍。宋明帝年间,一宫女患腰痛连心,发则不醒人事,在众医都诊为“肉症”的情况下,文伯却认为是“发瘕”,并令给宫女灌了香油,服后吐出丝缕头发而愈。更为叫绝的是,宋后废帝时期,一次,后废帝与文伯同游,恰好碰上一孕妇,略知脉学的皇帝诊后说怀的是女孩,文伯诊之说:“腹有两子,一男一女”。性急的皇帝便泯灭人性地要剖腹验证,文伯阻止说,让我针灸,便可分娩。后果然如他所说。宋亡后,文伯入齐,先后被封东莞、泰山,兰陵3邢太守。撰有《徐文伯药方》、《徐文伯疗妇人瘕》等书,均佚。

    徐嗣伯,字叔绍。善谈老、庄之道,喜直言,曾任正员郎、诸府佐等职,尤以医术精湛、善辨证论治而著名。有一次,南齐直阁将军房伯玉因时常怕冷,便自服五石散(紫石英、赤石脂、钟乳石等5种石药炮制而成)十余剂以求温补,不想服后更怕冷,夏天也要穿厚衣。嗣伯诊后说是“伏热”,遂采用了奇绝的治法:冬季11月,冰天雪地,使病人裸坐在石头上,两人捉牢,取冷水一桶桶从头浇下,直浇得房伯玉口噤气绝,家属啼哭请止。但嗣伯铁面不允。待浇了百余桶冷水后,病人开始能动,背上开始冒气,接着猛然坐起,想喝冷水,至此病完全好了。这则案例不仅法理自通,而且是中医史上的佳话。徐嗣伯还巧思慧眼治愈了不计其数的疑难症,如以同样的“死人枕席”作药治愈了3例分别患有“滞冷”、“石蛔”和“眼病见鬼”的病人。著《徐嗣伯药方》、《杂病论》等书,现仅存《风眩方》一卷。

    徐成伯,名謇。居丹阳(今南京),传家学为业。初事南齐,后因犯事逃到青州,被北魏慕容白曜所获,送京师平城(今山西大同)。当时,献文帝拓拔弘久闻其名,为验证他的本领,便把一病人安置帐幕中,让他隔幕切脉,谁知他竟“深得病形,兼知色候”,使文帝叹服,自此甚宠爱之,相继封他任侍御师、右军将军等职。徐成伯攻疗之验,极为精妙。但其性情倨傲,不愿奉承,即便贵为王公若不得其意,也不为措疗,因而遭人嫉恨,幸皇帝作靠山,无人能加害。后来,孝文帝迁都洛阳,体有不适便召謇诊治,他在诊治皇上和冯昭仪等人的重病时屡建功勋,因而倍受宠优。徐謇善养生,常服药饵,以至年垂八十而鬓发不白,气力未衰。宣武帝正始元年,被授光禄大夫衔,加平北将军,死后赠安东将军,齐州刺史。谥日靖。

    徐家到第五代,出了两位名医。一为徐雄,乃徐文伯之子,与父同事南齐,精于诊断,当时医术名贯江南,官至兰陵太守。一为徐践,乃徐成伯之子,字景升,事北魏,医术也很了得,但名气不如其父和堂兄徐雄。对这兄弟二人的治病绝技,史料记载不多,但对徐雄的为人和品德却有笔墨。据说徐雄性善厚道,通情达理,深受官场、百姓和病人拥戴。尤其他非常孝敬父母和兄长,母亲死后,他悲痛至极,几欲自毁。可没多久,其兄又辞世,他再也无法自制,扶杖奔丧途中,俯身恸哭,竟哀哀而终。

    徐之才、徐之范是徐家第六代中的出色代表,这对亲兄弟乃徐雄之子,从小都聪慧可人,最终不负所望,皆成栋梁之材,尤以徐之才著名。徐之才字士茂,据史料载,他5岁诵《孝经》,8岁略通意旨,13岁被招为太学生,粗通礼、易,被誉为“神童”。稍长,博涉经史,兼通天文,尤精医药,是当时难得的奇才。他初仕南齐,后为北魏俘,遂事魏、北齐,曾作大将军、尚书左仆射、尚书令等官职,封西阳郡王。他的好口才留下了不少佳话。未封西阳王时,有一次,他和尚书王元景戏耍。王嘲笑他的名说:“叫什么,‘之才’,我看少一笔,该叫,乏才,才对。”徐之才不恼不怒,马上嘲笑王元景的姓说:“王字,加上言为‘诳’,靠近犬成‘狂’,加上颈足是‘马’(繁写),长出角尾是‘羊’”。王元景听了,张口结舌,尴尬万分。徐之才医术高超,有人患脚跟肿痛,诸医不识,他诊后说是“蛤精疾”,并说这是乘船入海,垂脚水中所致,于是下刀为患者剖出蛤精子(可能是海中一种叫游波虫的小动物)二枚,大如榆荚。武成帝患精神恍惚,幻觉迭出,时常看到空中五色云气下降变成美妇,之才诊为“色欲过度,大虚所致”,予汤药数剂治愈,如此等等。此外,徐之才对药剂学、妇产科造诣很深,曾撰修《雷公药对》与《药对》,把药分为宣、通、补、泻、涩、滑、燥、湿、轻、重“十剂”;其所创导的逐月养胎法,注重饮食调摄,注意劳逸适度,讲究居住衣着,重视调理心神陶冶性情,施行胎教等,这些都有特色,而且是开创性的贡献。他还著有《家传秘方》、《小儿方》、《明冤家录》等书,均佚。年80卒,赠司徒,谥号文明。可惜的是,他的两个儿子徐之林、徐同卿虽分别有太尉司马、太子庶子的封号,但却疏学无术,成了他最大的心病。与之相比,其弟徐之范虽声名略微,但也以医术出名,曾任北齐尚药典御,官至太常卿,并袭之才西阳王之爵,后入周,隋开皇初病逝。

    徐家第七代,较为知名的医生是徐敏斋,系徐之范之子。他和父辈一样,也博学多才,对医学颇有成就。死于开皇中,赠朝散大夫。可惜史料记载不多,应是徐家基业走向衰微的见证人。

    不管怎么说,徐氏家族名医辈出,除时代和个人的因素外,与家世传授关系密切,这值得肯定,同时对当今中医学术教育和人才培养应该有一定的启迪。

更多中药材
  • 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每年总人口的10%到30%的人患病,患者主要为20岁到40岁年龄组。打喷嚏、流涕、鼻堵、这是都是过敏性鼻炎的常见症状,过敏性鼻炎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不小的伤害,对患者的生活也造成很大的困扰。那么过敏性鼻炎是怎样形成......
  • 睡觉打鼾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尤其在男性患者中更多见。虽然很多人堆打鼾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是确实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不仅会影响别人,还可能危害自身的健康。那么打鼾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又要怎样才能缓解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一、经常打鼾是什么原......
  • 湿气又被称为湿毒,体内湿气太重对我们的影响很大,对我们的生活、健康都会造成不良影响。湿气重的人常常会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大便不肠、关节酸痛等症状。既然湿气对我们的身体危害这么大,那么它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一、湿气的产生分为外湿和内湿湿气......
  • 咽喉炎主要是由于需要长期说话、唱歌、以及在饮食上特别不规律的人群比较容易患上的一种疾病。咽喉炎患者会感觉到咽喉部位发热、红肿甚至是疼痛,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对于精神方面也受到一定的影响,那么患上咽喉炎应该怎么办,下面小至就来跟大家分......
  • 骨质疏松,已成为我国名列前茅的常见慢性病,发病率逐年提高。现代医学对骨质疏松一直使用药物治疗和饮食保健的方法。那么如果患上骨质疏松应该吃些什么进行饮食保健?又有哪些食物是不适合平时食用的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骨质疏松发生的原因是什么?骨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