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外耳道耵聍是怎么回事

    小儿外耳道皮肤有丰富的耵聍腺分布,其分泌物就是耵聍,为外耳道的正常分泌物,通常有干湿两种,一般与民族、地区有关。

    耵聍的主要成分为氨基酸、脂肪酸、胆固醇、三酸甘油脂、乙糖、溶菌酶、免疫球蛋白、糖肽、及微量元素铜等,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粘附灰尘、小虫等异物的作用。有时由于耵聍分泌旺盛或外耳道慢性炎症刺激,可造成耵聍分泌过多而积聚,加上耵聍排出困难,就可形成耵聍栓塞。一般耵聍的排出是靠下颌关节运动,如咀嚼、张口等动作自然排出。但由于小儿肌肉松弛,下颌关节活动无力或外耳道狭窄,可造成排出困难。

    通常小儿的耵聍栓塞无自觉症状,但耵聍塞满外耳道时可引起听力下降,刺激鼓膜可引起耳鸣和眩晕。如果外耳道进水可使耵聍泡胀或感染,引起疼痛、闷胀的感觉,严重时可因局部耵聍刺激而引起外耳道炎症,甚至肉芽形成,也就是炎症刺激的结果。

    一旦形成耵聍栓塞应如何处理呢?应到医院,请耳科医生及时设法取出。可用直接取出的方法或用耵聍水、6%碳酸氢钠液浸泡后再取出,应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

更多中药材
  • 《三因极》讲,人得病有一个常见的病因是七情致病,喜、怒、忧、思、悲、恐、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怒则气逆,恐则气下。情绪对人的健康影响是很大的,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心情不好的时候啊,消化功能异常,要么呢喜欢暴饮暴食,要么呢不想吃饭......
  • 黄帝内经讲呢,“夏三月,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意思呢,就是说夏季啊,要保持我们心情愉快,切勿发怒,使精神之华英,适应夏气,否则呢,违逆了夏长之气,就会损伤我们心脏,到秋天呢,容易发生疾病。......
  • 教大家一个方法,用30到50克黄芪加适量的水,用黄芪煮出来的水再用来煮大米,黄芪是大补元气的中药,它能补气,所谓气呢,是一种能量,气不足的时候啊,就疲劳,耐力差,我们用这样的一个黄芪水煮粥煮饭,连着吃一周,一般气虚的人就会感觉有改善。......
  • 当我们身体得了风寒感冒的时候,千万别再喝冷水!《灵枢》记载,“形寒,寒饮则伤肺”,就是说呢,身体受了风寒,再喝凉水,两韩共同侵袭,就会损伤肺脏。......
  • 夏季感冒与其他季节不同,夏季呢,天气湿热,我们又喜欢在空调房里面吃西瓜、冰棍,这个时候容易形成外感风寒夹湿证。有个治疗暑湿感冒的方剂叫香薷散,出自《温病条辨》香薷九克,白扁豆、厚朴各六克煎煮。此方呢,在治疗暑热的同时,还能兼顾脾胃,祛脾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