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人体“大修”在冬季

    新兴的生物钟养生学认为:冬季养生,进行人体“大修”,不但可安度寒冬,且可“养精蓄锐、积势储能”,为来年的健康身体打下良好的体能基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大自然的规律,若每年冬季都注意“大修”,则无疑对整个一生都有好处,可为长寿打下坚实的基础。

    冬养:冬季人的情绪易低落,易发生“冬季忧郁症”。这是冬季日照少的缘故,故应多做些户外活动。但冬季晒太阳也要有节制,应选风和日丽的天气,于上午9-10时或下午2-4时,戴上平光镜或太阳镜,晒1.5-2小时即可。冬季可适当增加睡眠时间,但不宜蒙头大睡。尤其别忘开窗换气,保持室内通风。最好养成开窗睡眠的习惯(避免直吹)。冬季忌饮酒御寒,酒只能短时间的“周身发热”,酒精的作用一过,反会感到更加寒冷和倦怠,“饮酒御寒反更寒”的道理即在此。

    冬补:包括药补和食补。“虚则补之”、“补其所缺”,身体出现了“虚”、“缺”则要考虑药补。药补的科学态度应当是:不无故进补、因人进补、因时进补和对症进补。无病体健者则无需药补;只有“虚”的人才需进补。虚证可分为气虚、血虚、阳虚和阴虚。气虚者呼吸气短、语声低微、疲倦无力、食欲不振、自汗、尿频或失禁、舌淡苔少、脉虚无力,可选用人参、党参、黄芪、山药、白术、茯苓、陈皮、黄精、炙甘草、大枣、饴糖等。血虚者面色苍白或萎黄、口唇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舌质淡、脉细无力,可选用熟地、当归、首乌、紫河车、阿胶、白芍、桂圆、桑椹等。阳虚者畏寒肢冷、口不渴、面白自汗、食欲不振、虚喘、五更泄或溏泄、小便清长、阳痿早泄、遗精遗尿、腰腿酸软、舌淡苔白、脉细无力,可选附子、肉桂、鹿茸、鹿角胶、仙茅、苁蓉、冬虫夏草、胡桃肉等。阴虚者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心烦不眠、颧红盗汗、口干咽燥,尿少色黄、大便秘结、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可选麦冬、天冬、枸杞、沙参、玉竹、龟板胶、鳖甲胶、银耳、百合、蛤蟆油等。

    不要认为唯有药补才是进补,对大多数人来说,冬季食补更重要。为适应“冬藏”的特点,可多食用有营养价值的天然食物,有病治病,无病健身。冬季滋补食物品种多,又不易腐败,人的吸收功能也好。比如萝卜,其营养价值高,是佳肴也是良药,人称“小人参”。其他如青菜、木耳、银耳、梨、葡萄、杮子、香蕉等蔬菜瓜果,都是进补佳品。同时也要增加些糖类、脂肪、蛋白质的摄入,以提高身体的御寒能力,常吃些瘦肉、鸡、蛋、鱼、乳类和豆制品。老人冬季常食粥大有好处。冬季也是个“易胖”季节,故需特别注意合理营养,食不过饱,谨防长一身赘肉。

    冬防:冬季要防旧病复发或加重。1.冠心病。寒冷的刺激可使皮肤血管收缩,心脏负担加重,血压升高,进而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2.胃病。机体为御寒,代谢会明显增强,若不注意保暖,可引起内分泌失调。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便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使胃病加重。3.风湿病。此类病人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天气骤变时,疼痛会显著加剧。4.呼吸系统疾病。寒冷会造成呼吸道局部供血不足,抵抗力降低。多种致病菌则乘虚而入,导致支气管哮喘、气管炎。注意保暖,生活有规律和按时服药,在冬季防病中显得特别重要。

    冬练:冬季晨练应注意:1.不宜起得太早,待日出再练。2.做好准备活动。3.运动量应适度。4.外出莫忘防寒保暖。冬季是提高“冷适应能力”的好机会,经常进行冷水浴锻炼可激发人体潜能,增强抗病能力。例如用冷水洗脸、洗脚、擦身,或冷水沐浴和冬泳等。这些方法正在逐渐普及。

更多中药材
  • 首先对于补益类中药,最好是饭前服用,有利于吸收。通肠润便的药可以空腹服用,有利于清除肠胃的积滞。而对于消化药和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最好是饭后服用,因为这个时候胃中存在较多的食物,药物和食物混合可以减轻药物对胃的刺激。其实不同的病症有不同的......
  • 我们中医讲发为血之瘀,就是头发与血有关系,为什么好多这个血虚的病人会引起脱发,血虚的话,对我们这个这个头发的营养达不到就会脱落,最常见的熬夜的病人,看看平时这个门诊上的白领,这女同志会多一点,这个熬夜心情不好,时间长了,头发脱落,不是完全脱......
  • 打呼噜是一种疾病,打呼噜比较多的是胖人,因为好多胖人扁桃体肥大,腺样体肥大,所以容易打呼噜。打呼噜就是我们睡觉时,坐着时气道是通畅的,躺着时腺样体盖住气道了,轻的话可以不管,但是重的话,我们医学上叫睡眠障碍综合征,严重的人睡觉的时候都能憋醒......
  • 中药太苦加点糖?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但是很多儿童还是忍不住那个苦味,喝几口就吐掉。因此很多妈妈在给孩子煎煮中药时,怕味太苦会在汤里放很多白糖。其实主要是不能甜蜜蜜的,因为使用蔗糖有一定的禁忌范围,对于正在服用化湿理气的中药时,加糖反而会对......
  • 因为我们中医治病讲究六经辩证,对某些经络有问题的疾病,我们可以使一些引经药物,使得这个药物达到我们针对的经络效果更好一点。一般的老中医开化药药引,大枣啊,生姜,还有葱白。这个生姜呢,主要是一个可以佐治我们的方子中的寒凉的药物啊。大枣呢,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