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引发不良反应多抗生素中药

    从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获悉,去年天津市共报告药品不良反应2323例,比2005年增加了2.56倍,每百万人口平均报告227例。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主任宋立刚表示,抗生素、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仍然位居不良反应报告前两位,但调查显示,有34%的人误认为只有一部分药存在不良反应,尤其是对于中药的不良反应是不少人的盲点,有的人甚至认为有病吃中药可以治病,没病吃中药可以健身。而且,本市进行的统计显示,50—59岁年龄组报告的不良反应最多,主要与这一年龄组的人群易患病、用药频率高且使用量大有关。

    宋主任表示,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药品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有时也会对人体产生一些毒副作用,这就是药品不良反应现象,任何药品都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目前,国际上对于药品说明书中的不良反应部分,其详细情况写到什么程度,还没有十分具体的规定,有的药品说明书中对该药品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写得很少甚至不写,实际发生的不一定少。目前,一些市民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知识还比较缺乏,在本市进行的调查中发现,34%的人误认为只有一部分药存在不良反应,尤其是对于中药的不良反应是不少人的盲点,有的人甚至认为有病吃中药可以治病,没病吃中药可以健身。

    去年,位居不良反应前两位的药物仍然是抗生素类药物和中药,抗生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多的主要有两个原因:客观上抗生素类药物使用范围大,引起的不良反应也就相应较多;另外抗菌药物滥用、联合用药等不合理现象,也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中药引发的不良反应主要与人们传统观念认为“中药无不良反应”有关,其实中药的安全性问题很复杂,一些中草药会引起肾毒性与肝损害、过敏性休克、全身抽搐等严重的副作用,有些中药与其他药品还会有强烈的相互作用;还有一些中草药上有大量细菌及有害物质,如汞、铅等重金属物质,使用不当极易引起中毒。但一些生产企业利用公众相信中药的心理,为了扩大其销售量,在市场上大肆宣扬,有些药品说明书中也缺少“不良反应”项目。多方面数据显示,近几年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病例数在逐年增多,因此患者应注意对中药的合理使用,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现在有很多市民得病后习惯自己买药治疗,为了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市民进行自我药疗首先要对症,购药前应根据症状,结合自己掌握的医药知识,对疾病作出明确判断,也可向销售药品的专业人员咨询,以便准确选择药品。对于无法自我判断的疾病,则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同时,服药前要仔细看药品说明。正规药品说明书,需具有批准文号、药名、主要成分、药理作用与适应症、用法用量及不良反应、禁忌症等内容,将其与自己的症状相对照,判别适用与否。遵照药品说明书,结合自己的性别、年龄、体重等因素,掌握用法、用量、次数、疗程。此外,要避免联用药物,药物品种越多,毒副作用越严重。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任何药物都有毒副作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非处方药物较为安全是相对而言的,如果病因不明、病情不清,还是上医院治疗为好。

更多中药材
  • 膝盖是一个特别怕凉的一个结构,特别是中老年朋友膝盖不好,就会觉得这一着点儿凉马上就不行了。怎么办呢?教你一个妙招,就是热敷,热敷的时候可以简单就用海盐,这种盐袋子里面装的这种粗盐粒子,然后加热一下之后敷腿上就可以了。但是要注意一定不要烫伤,......
  • 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的效果是非常好的,治疗绝大部分类型的颈椎病。那么也可以配合中药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的效果会更好,同时注意姿势。比如说我们常见神经根型颈椎病,还有一类很常见这个交感神经刺激。这一类的颈椎病,它这个症状从头到脚都会有,这一类效果是......
  • 拉肚子是可以减肥的,但是它属于一种不健康的减肥方法,它减掉的不是脂肪,而是身体里的水分,对身体的危害较大。长期腹泻是吃进去的食物营养和水分没有得到充分的吸收就排出体外,容易导致脱水、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等疾病。导致腹泻的原因很多,如果腹泻......
  • 一、含糖多的食物。中医讲,甘入脾虽能补脾益气,但同时也会助湿,甘甜的食物,含糖量高,含淀粉类多的食物,对于有湿气的人来说,不适合多吃。二、生冷的食物。中医讲,寒凉伤脾,伤脾后,脾的运化功能减弱,也容易促进湿气生成。三、油腻的食物。煎炸烧烤食......
  • 需要煎熬的中药都建议尽可能在熬之前先泡10到20分钟,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中药材因骤然受热,使其表面所含的蛋白质凝固,细胞壁变硬,从而不利于水分渗入和有效成分析出,造成药效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