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藏医胚胎学

    胚胎学是认识和研究人体从开始形成,发育直至分娩,离开母体这一段时间里的各种现象的科学。藏医在这方面有着许多精辟的见解和先进的理论,在世界各国古代医学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首先是对胎儿形成这一生理现象的认识。藏医认为,胎儿是由父亲的精与母亲的血二者结合而成的,不论是父精,或是母血,只要一方有病,如龙、赤巴、培根有病,就无法受孕,如精或血的外观粗糙,颜色、粘稠度异常,气味不正等,都不会受孕怀胎。在没有显微镜足以观察到细如精子或卵子的结构时,这种描述不仅是自然可取的,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在旧社会,总是把不孕的责任全归咎于妇女,而藏医却明确提出男女双方有着同样责任,这是完全符合科学道理的。

    早在1000多年前的《四部医典》中,已经指出人体受孕最合适的日子是在妇女月经来潮后的12天左右,过早过晚,都不易受孕,这一记载,在中国各民族的传统医学中,是最为科学而准确的。书中还指出,在月经前这一时间里,妇女很容易感到身体疲乏、困倦,面色也憔悴,乳房胀,腰背小腹等处微感不适或疼痛;而在易于受孕的时间里,女性常有较强烈的性欲,也是容易受孕之时。

    藏医认为,胎儿的形成,还需要正常的“五条件”。所谓“五源”,是指土、水、火、风、空。无独有偶,汉族中医也认为,胎儿形成后,逐渐发育,"四月而水受之,五月而火受之,六月而金受之,七月而木受之,八月而土受之",二者不谋而合,只是藏医的“五源”与中医的“五行”稍有不同,中医的土,是发育的土地,而藏医的“空”,是胎儿发育的空间,意义上都相差不远,也都认为,这五种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而且五者应互相协调,胎儿才能正常发育。

    中国有句古话,叫“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中医对胎儿发育的认识,也都以十个月为准,逐月叙述胎儿发育的情况,如南北朝时期的《逐月养胎方》就有"妊娠一月始胚,二月始膏,三月始胞,四月形体成,五月能动,六月筋骨立,七月毛发生,八月腑腑具,九月谷气入胃,十月诸神备,日满即产矣"的记述,用以观察描述胎儿的发育。对此,藏医的认识则更为细致而深入,它是以周日的时间为单位来认识和观察人体胎儿的发育过程的。它认为,胎儿从形成到成熟分娩,需要38周的时间,而这38周具体的发育情况是这样的:

    第1周:父精和母血融合,其状正如在牛乳里滴入乳酪酵母,使其得到发育的动力,并且非常融洽;

    第2周:胎珠状如乳液凝成的胶状物;

    第3周:状如凝结的乳酪或酸奶;

    第4周:质地比较坚固的团状物,有的是圆形,有的呈椭圆形,并开始分化出男女的不同性别;

    第5周:脐带开始形成,与母体相连;

    第6周:与脐带相平衡,形成了一条命脉,使胎儿获得更快发育;

    第7周:胎儿的眼睛等感觉器官开始形成;

    第8周;胎儿的头部开始形成;

    第9周:躯体的上部和下部已经形成;

    第10周:胎儿的双肩,两髓胯骨开始形成;

    第11周:身体的九窍,即双眼、双耳、鼻、口、阴窍等已经形成;

    第12周:心、肝、肺、脾、肾等五脏形成;

    第13周:小肠、胆、大肠、胃、膀胱、三木休等六腑已经形成;

    第14周:两条上臂、前臂及两条大腿、小腿已经形成;

    第15周:胎儿的双手、双肘和双足、双膝已经形成;

    第16周:胎儿的十个手指和十个足趾全部形成;

    第17周:连结胎儿身体上部、下部及里外的血管、脉络均已形成;

    第18周:此时胎儿体内的肌肉和脂肪组织均已出现;

    第19周:胎儿体内的韧带、筋膜、肌腱已经出现;

    第20周:全身的骨骼和骨骼内所有的骨髓均已形成;

    第21周:周身的皮肤开始形成;

    第22周:此时身体内的九窍均已开通,开始与外界通流;

    第23周:胎儿的头发、指甲、趾甲等出现了;

    第24周:上述的五脏六腑的功能已经成熟,胎儿也已经知道疼痛,有所感觉;

    第25周:在胎儿体内的脉络中,气已经出现并开始运行;

    第26周:胎儿已经开始有意识;

    第27周至第30周,是怀孕的第7个月,所有的器官均已成熟,整个胎体也显得圆满;

    第31周至第35周,胎儿继续增大,母体与胎儿的精神肉体均互相影响;

    第36周:此时胎儿多动,显得对所处的地方很不习惯;

    第37周:胎儿似乎显得对所处的地方有反感,不愿再呆在这里;

    第38周:胎儿的头部转而朝下,并准备娩出母体了。

    从以上所叙述的人体胚胎发育过程来看,藏医对胚胎学的认识,在古代各族医学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尽管以上关于胚胎学的一些描述尚不如现代胚胎学那么精确,但也应看到这样的描述既有其一定的科学性,从历史的观点看,更有其先进性。

    就汉族中医学而言,虽然这方面的历史比较早一些,如在马王堆出土的反映汉代以前医学情况的《胎产书》就载有"一月名曰留形,二月始膏,三月始脂,四月而水受之,乃始成血,五月而火受之,乃始成气;六月而金受之,乃始成筋;七月而木受之,乃始成骨;八月而土受之,乃始成肤革;九月而石受之,而始成毫毛,十月气陈"等记载,但至少不如藏医以周计算的发育情况来得详尽。

更多中药材
  • 近期多地疫情高发,很多人呢都在家居家隔离两周,甚至更长时间,这个有些人就开始睡眠逐渐不规律了,白天睡,晚上呢熬夜,要么追剧,要么打游戏,有些朋友问我呢,这算不算熬夜啊,这个睡眠时间也够啊,我也没有整天都不睡,我要告诉大家,这也是熬夜的一种。......
  • 今天我就分别给大家讲一讲,每个人他的病因不同,体质不同。第一种是湿热性出汗,这个患者体内湿气比较重,加上蕴久生热,这个热邪蒸腾这个湿气到达面部产生了出汗,那这样的病人可能没有明显的诱因,因为湿气比较重,可能总感觉头面部或者这个头发上湿湿乎乎......
  • 有些病人他会反反复复迁延不愈,持续很长时间,甚至好几年。所以今天跟大家说一说这个病,西医通常会把它认为是维生素缺乏,但是很多患者我也问到了,就是补充了很多维生素,多种维生素B,族维C啊,都吃了很长时间,但是仍不见好转,病人才来寻求中医治疗。......
  • 女性进入更年期呢,由于基础水平的下降,从中医角度讲由于肾气,肾阴肾阳的水平的降低,会出现一系列症状。首先就是心烦易怒,这些患者会表现出来非常心烦,容易生气,一点小事儿啊就容易发火,看自己的老公,看自己孩子,越看越不顺眼,总想挑毛病。另外呢,......
  • 荨麻疹常见的症状主要就是风团和瘙痒,所说的风团是什么呢?是这个皮肤啊,成片的凸起,这个摸的时候会明显感到这个皮肤局部出现了凸起,甚至是很厚的一层,伴随着瘙痒哪儿痒,一挠出现成片的风团,非常痒,甚至痒的这个睡不着觉,痒的钻心。荨麻疹这个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