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糖尿病中药方剂

    中药处方(一)

    【辨证】气阴两伤,血瘀于络。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方名】活血降糖方。

    【组成】生黄芪30克,山药15克,苍术15克,玄参3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益母草30克,丹参30克,葛根15克,生地15克,熟地15克,木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毅方。

    中药处方(二)

    【辨证】肾虚。

    【治法】滋肾固本,补益肝肾,活血通络。

    【方名】滋肾蓉精丸。

    【组成】黄精20克,肉苁蓉15克,制首乌15克,金樱子15克,淮山15克,赤芍10克,山楂10克,五味子10克,佛手10克。

    【用法】上药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服6克,日服3次,30天为1疗程。

    【出处】吴仕九方。

    中药处方(三)

    【辨证】气虚阴亏。

    【治法】益气滋阴。

    【方名】制糖汤。

    【组成】生地30克,黄芪30克,菟丝子30克,党参30克,天冬15克,麦冬15克,山萸肉12克,玄参12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当归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赵锡武方。

    中药处方(四)

    【辨证】血燥阴伤。

    【治法】养血滋阴,生津降火。

    【方名】蒺藜两地汤。

    【组成】白蒺藜10克,沙蒺藜10克,生地10克,熟地10克,麦冬10克,党参10克,五味子10克,绿豆衣12克,元参12克,黄芪30克,山药30克,石斛15克,天花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施今墨方。

    中药处方(五)

    【辨证】肺胃蕴热,气阴两伤。

    【治法】益气、滋阴、清热。

    【方名】消渴汤。

    【组成】山药30克,生石膏30克,黄芪15克,天花粉15克,生地10克,知母10克,玄参10克,麦冬10克,怀牛膝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菟丝子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董建华方。

    中药处方(六)

    【辨证】脾阴不足。

    【治法】滋阴清热,生津止渴。

    【方名】治消止渴汤。

    【组成】生地30克,山药30克,天花粉20克,石斛20克,知母20克,沙参15克,麦冬15克,泽泻12克,五味子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冠泽方。

    中药处方(七)

    【辨证】阴虚阳亢,津涸热淫。

    【治法】养阴生津止渴。

    【方名】治消滋坎饮加减。

    【组成】生地50克,山萸肉15克,山药15克,玉竹15克,女贞子15克,枸杞子15克,寸麦冬15克,天花分15克,制首乌15克,地骨皮30克,乌梅肉10克,缩砂仁5克(研末分冲),生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靳文清方。

    中药处方(八)

    【辨证】气阴两虚。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

    【方名】降糖方。

    【组成】生黄芪30克,生地30克,苍术15克,元参30克,葛根15克,丹参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祝谌予方

更多中药材
  • 第一,吃的多,但是就是不长肉,这个可能和体内的火旺有关系,最常见的就是胃火旺,胃火旺不管你吃进来再多的食物,都能被快速的消耗掉,自然吃的多也不会胖。第二,吃得不多,不爱吃饭,吃不下饭,吃一点饭就要考虑是不是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过差。脾虚食物不......
  • 前两天,有一位患者找到我,说自己有糜烂性胃炎,他听说多吃小米粥就能养胃,就吃了一段时间,但他感觉不仅没有变好,反而症状加重,问我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关于胃食管反流,之前我也说过要少喝小米粥,有人不理解,说小米粥不是养胃的吗?养胃指的是对我们......
  • 现在的人吃东西啊,过于丰富,不仅吃的多,而且吃的比较杂,这就对我们的消化系统造成很大的负担,时间久了就会造成我们脾胃虚弱,不过由于每个人的体质有差异的,所以脾胃问题的类型当然是不尽相同的,那么接下来,就会教会大家如何正确的辨证调理脾胃。中医......
  • 为什么稍微吃一些食物就觉得撑呢?其实主要是因为胃动力不足所造成,胃动力不足导致吃进去的食物难以消化,一直就停留在咱们这个胃里面,然后造成我们吃一点点东西就会有一种撑胀的感觉,那么该怎么办呢?今天我就给大家分享三招第一招,不要坐着,要站着,生......
  • 看很多粉丝问我,中医看病为什么要看舌苔呢?舌苔呢究竟能看出什么来呢?中医认为,舌为心之苗窍,因为脾之外候,舌头通过经络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跟五脏六腑相通,不同的是啊,舌面的区域对应不同的脏腑,舌的中部呢一般是属于脾胃,舌尖主心肺,舌的两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