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推荐:中医夏季养生之精神调养

    在谈到夏季如何进行精神养生时,《黄帝内经》里明确指出:“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意思是说,在夏天要使精神像含苞待放的花一样的秀美,并要切忌发怒,使机体的气机宣畅,通泄自如,‘情绪外向,呈现出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这是适应夏季的养生之道。在精神调养上,祖国医学认为“冬季要藏”“春季要生”,而夏季则要放,即精神要充沛、饱满、情绪外向,因为只有神气充足则人体的机能旺盛而协调,若神气涣散则人体的一切机能遭到破坏。正如《医书》里指出的:“善摄生者,不劳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祸患何由而致也。”但夏日炎炎,往往令人心烦,而烦则更热,故宁心静神尤为重要。邱处机说:“夏三月,欲安其神者”,应“澄和心神,外绝声色,内薄滋味,可以居高,朗远眺望,早卧早起,无厌于日,顺于正阳,以消暑气。”他还强调说,为了避免暑热,不仅宜在“虚堂、水亭、木阴等洁净而空敞之处”纳凉,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此说极有见地,心静自然凉也。古有歌云:“避暑有要法,不在泉石间,宁心无一事,便到清凉山。”

    《黄帝内经》里指出:“南方生热,热生火”,而火热主夏,内应于心。心主血,藏神,为君主之官。七情过极皆可伤心,致使心神不安,如《黄帝内经》里所说:“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五脏六腑皆摇”,这里一方面说明了不正常的情志皆可损伤心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说明了,若心的功能受到影响,可影响人体的一切机能活动,在这个意义上说,夏季养神就显得极为重要。

    特别是夏季暑气当令,烈日酷暑,腠理开泄,汗液外泄,而汗为心之液,心气最易耗伤,即中医所谓“壮火食气”,也正因为“暑易人心”,而“心主神志”,从而产生许多精神方面的症状,如心烦、谵语、神昏等等。在中暑的病人里,不少人可陷入昏迷状态,此时宜用针灸或手压“人中”穴(位于鼻唇沟上1/3交界处);“十宣”穴(位于两手十指尖端处),针刺放血。

    若是在长夏,天气以湿热为主,表现为气温高、无风,早晚温度变化不明显,这种天气易使人感到心胸憋闷,人们会产生焦躁和厌烦情绪,易诱发精神病。

    综上所述,人的精神活动与心的功能密切相关。关于这一点,古人在生活实践中已经体验到,人在不同精神状态下,心脏的活动是不一样的。平静时,心脏跳动平稳,激动时,心脏跳动加快。耐心脏之所以与情志有关,又是由于“心藏脉,脉舍神”的结果。脉,就是血脉,血液。心主神明、神志,是通过它营运血液的作用来实现的。血脉充盈,则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精神旺盛;血脉亏损,心血不足,则常常会导致失眠、多梦、健忘、眩晕以致精神不振等心理变异。由此看来,夏季精神养生的前提,是要保证“心主血脉”的正常进行。又如何使“心主脉”正常呢?

    《黄帝内经》里说:“心之合脉也……多食咸,则脉凝位而变色”;又说:“味过于咸……心气抑”,指出了饮食过咸会给心脏带来不利影响,现代营养学认为,心肌的发育和血脉运行都需要消耗高级蛋白质,要及时补充;而脂肪食品食用过多,可出现“脂肪心”,又易引起动脉硬化,在饮食中最好选用一些能降血脂的食物,如大豆、蘑菇、花生、生姜、大蒜、洋葱、茶叶、酸牛奶、甲鱼、海藻、玉米油、山楂等。低盐饮食对预防心血管病大有好处,因为钠盐食用过多,会增加心脏负担,又易引起高血压等。

    体重大重也会加重心脏负担,因此,一定要注意减肥。减肥的办法很多,但重要的是体育运动和饮食减肥。特别是经常参加运动锻炼,还可以增强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对心脏大有益处。

    总之,夏季精神养生的基础是要保护好心脏;除此以外,在精神方面还要做到“使华英成秀”。那么,又怎样使精神饱满呢?

    首先,要有好的精神寄托。人是有思想和理想抱负的,一个人有了奋斗目标,才能使他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坎坷,美好的信念可产生自觉的意志行动和积极的情感。生活中有许多活动,如绘画、书法、雕刻、音乐、下棋、种花、集邮、钓鱼、旅游等,均能使人精神有所寄托,并能陶冶人们的情感,从而起到移情养性、调神健身的作用。

    其次,时时对自己的性格进行陶冶,要经常注意检查自己的情绪,如存在急躁、焦虑、忧郁、愤怒、狭隘等情绪时,一定要设法不使之再现,这就要加强学习、加强修养。《管子·内业》里曾说:“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能反其性,性将大定。”在《黄帝内经》里介绍的圣人养生之道,一是“无恚嗔之心”,二是“无思想之患”,三是“以恬愉为务”。因此,有计划地进行修身养性之道,用豁达、微笑对待不称心的人和事是人们应具备的涵养。

    一是有事可做,可使精神不空虚;二是有较好的精神修养,可免除外界不良情绪的干扰,只要这两点做好了,精神自然会饱满,就会“无厌于日”,这就是夏日精神调养的基本法则。

更多中药材
  • 吕波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张某,男,47岁。阴囊潮湿反复数年,春夏较重,秋冬较轻,内裤每日一换,但阴囊潮湿依旧,食纳不佳,体胖腹大,平素喜饮酒,舌体胖大,苔黄白,舌根腻,脉滑。中医辨证:湿热下注。处方:萆薢20克,黄柏15克,苍术15克,石菖......
  • 毛进军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中医自古流传一句话:“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药量”,就是说中医治病,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必须药量轻重适宜,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笔者认为,这里所说的“药量”,不仅仅是指方剂中药物的剂量,更重要的是指药量间的配伍比......
  • 李军 四川省巴中市中医院痤疮,俗称青春痘、粉刺、暗疮,是青春期常见的皮肤病,痤疮是一种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皮肤病。中医学称之为“粉刺”、“面粉渣”、“酒刺”、“风刺”等,并认为素体阳热偏盛是痤疮发病的根本;饮食不节,外邪侵袭是致病的条件;......
  • 刘某,女,53岁,2010年10月24日就诊。患者既往有支气管哮喘病史30余年,两日前因接触油漆,出现气紧喘息,自行吸入布地奈德和沙丁胺醇后,未见明显缓解,遂到门诊就诊。刻诊见患者气促,呼吸困难,面色发绀,喉间痰鸣,诉夜间喘息不得平卧,咯白......
  • 孙亚威 江苏省新沂市中医院乔某,女,1岁,2011年8月15日初诊。患儿腹泻5天,一日4~5次,大便酸臭如败卵。夹有奶瓣,含少量黏液,神疲,伴呕吐,食欲不振,哺乳后即泻。笔者采用“高氏揉捏法”治疗一次泻止,巩固3次而愈。具体操作如下:揉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