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中医养生“春捂秋冻”不科学

    其实,对于春捂秋冻科学性问题的认识,我经过了先肯定后否定的过程。

    这是因为,春秋季中,自然界(主要是北方)气温分别迅速上升和下降,但室内气温由于房屋热惰性(特别是平房、高楼底层),升降温速度慢于室外,因而室内外温差的符号春秋季中便正好相反的缘故。例如春季白天,从热流满身的阳光下走进阴冷的室内,如不披衣春捂(或者室内过早脱冬衣),老年体弱者就很易受凉生病。

    但是,我很快就发现它对秋冻解释存在问题,而且更主要的问题是“春捂秋冻”提法本身不科学。例如春捂,它实际上只是特定情况下,即室内的一种养生方法。比如,谁会在室外大太阳下春捂呢?白天出门甚至还要脱衣才能避免出汗。

    而且,更重要的是,由于春捂秋冻不易操作,一旦不当,有时还会引起严重后果。据《科技日报》今年2月20日报道,80岁以上老年人的第一死因是老年性肺炎,而肺炎最初大多是受凉引发感冒引起的。所以2003年春,北京“非典(肺炎)”期间,预防措施中,不论是政府公告还是高级专家,也都不提春捂秋冻,而是“防寒保暖,及时增减衣服”。

    因此,报刊书籍中对“春捂秋冻”一直颇多争论,常有“春捂秋冻并非人人皆宜”;应“因人制宜”;甚至说“春捂秋冻,没病找病”,原因就在于此。

    我于是怀疑它的出处。结果发现我国最大的《汉语大辞典》、《辞海》和《辞源》等均未收录这个辞条。在国家图书馆藏89本我国各类成语辞典和查阅到的约30本俗语、惯用语、熟语和名言警句等辞典中,只见4本收录了这个辞条。且其所引出处也均非古代医书,乃老舍先生的《正红旗下》和李建彤的《刘志丹》等文学作品。此外,还找到一些可能更早的、也许是“春捂秋冻”来源的类似民谚,如“春暖秋冻,到老不生病”、“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加帽”等。

    春捂秋冻以及这些民谚的来源,我认为,很可能是从元代养生家丘处机《摄生消息论》中“衣服不可急加急减”引申出来的。书中说,春天“天气寒暄(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冬季则有“寒极方可加棉衣,以渐加厚,不得一顿便多,唯无寒即已”。这实际上正证明了它是特定条件下的养生方法。否则,室外气温变化急剧,年轻人也不能一件一件脱穿!何况,现代人出差旅行常天南海北,频繁出入空调暖气房间,又怎样“春捂秋冻”呢?还要指出的是,从上引申出的秋冻则纯是误解,因为“无寒即已”就是不能冻。

    其实,古医书中早已指明老人、体弱者正确的四季养生方法。《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故阴阳四时(季)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所以,“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后来,许多古人还作了精辟的具体化。例如,“衣加损(减),视气候,一日数变”(清曹庭栋);“急脱急着,胜似服药”(晋李之彦);甚至“先寒而衣,先热而解”(晋葛洪)。而且还特别指出,不可以“只是微寒微热而强耐”。总结起来就是,顺四时不捂不冻,适寒暑急脱急着。这多么易懂易做!其实,真理就应该是最简单的。

    而且,“春捂秋冻”只说春秋两季,而我国四季都会有较强冷暖空气南下北上(室内外温差符号也可发生变化),因此确实也只有“急脱急着”才是老人、体弱者养生的万全之策。

更多中药材
  • 最常见的咱们就是头后的疼痛,就是后脑勺这个部位,那么它对应的就是足太阳膀胱经,一般这个部位疼痛,都是跟外邪侵袭有关,或者是风寒侵袭,或者是风热侵袭,袭扰了膀胱经,出现了这个头后的疼痛,因为后脑勺这部分,就是足太阳膀胱经走行的部分,治疗上,一......
  • 但是在临床上,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病人,这个病人空腹血糖控制得很好,但是餐后血糖,他根本就没有监测,因为早上起来比较容易能想起来,早上起来没吃饭的时候,刚起来在床上的时候就可以给自己测一个血糖,然后吃完饭需要到两个小时的时候再测。这个情况就......
  • 大家好,这个糖尿病,我们中医把它叫做消渴,本质上来讲,它是以阴虚为主的一系列并发症。那么有肺阴虚,胃阴虚,肾阴虚等等,那么总的来说是以气阴两虚为主的这么一系列的症状表现,那有些病人服用了很多降糖药,或者已经开始扎胰岛素了,但是这个血糖始终降......
  • 咱们这个人体,就好像大树一样,阴是什么?阴指的是阴液,就是我们体内的水液,气属阳,水属阴,那阴虚就是说我们的体内的水少了,就像大树一样,如果雨水少了,首先会表现出什么呀?就会表现出枝叶干枯,叶黄了,枝干变脆了,树叶上的水分变少了,表现到人体......
  • 大家好,中医讲的痰,通常痰湿并称,首先是有湿,湿聚成痰,那么湿和痰是如何形成的呢?它主要是跟肺,脾,肾三脏有关,我们常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根。痰湿的形成跟这三个脏腑的功能异常有很大的关系。我们最常见的,就是肺部生痰,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