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解毒要药板蓝根对症服用方法

    中药板蓝根,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和爵床科植物板蓝的根。味苦,性寒。据科学测定,板蓝根有良好的抗菌、抗病毒、抗钩端螺旋体及解毒作用。

    由于气候变化多端的缘故,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也容易生存、繁殖并传播。因此,与这样的季节有关的疾病如流感、流脑、麻疹、猩红热、腮腺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发病率也相对较高。为了防治这些疾病,在诸多良药中,中药板蓝根可算是比较理想的药物了。

    中药板蓝根,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和爵床科植物板蓝的根。味苦,性寒。据科学测定,板蓝根有良好的抗菌、抗病毒、抗钩端螺旋体及解毒作用。板蓝根的叶,即中药大青叶,也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良药,对流感、流脑、肺炎、肝炎、菌痢、胃肠炎、口疮等,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如果您用于治疗感冒、流感,可取板蓝根18克,制成粗末,水煎代茶饮;也可用板蓝根冲剂冲服,每次1包,每日服2~3次,连服3~5日。

    如果您用于防治流脑,可用大青叶30克,揉碎,煎水代茶每日多饮几次,连服3~5日;也可用板蓝根15克、贯众15克,共研制为粗末,煎水代茶饮,连服3~5日。

    如果您用于防治腮腺炎,可用板蓝根30克,煎水服用,连服3日;或用板蓝根冲剂每日2包,分2次冲服,效果很不错。如果腮腺肿痛并发烧,可用板蓝根30克,金银花10克,薄荷5克,共制成粗末,煎水代茶每日多饮几次,效果也很好。

    如果您用于防治红眼病,可用板蓝根或大青叶30克,生山栀9克,生甘草6克,加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5日,效果很好;也可用板蓝根制成10%或5%的眼药水,每日滴眼4次,连滴4~5日,一般即可痊愈。

    如果您用于防治病毒性肝炎,可用板蓝根、茵陈、贯众各15克,水煎服,每次100毫升,每日2次,有一定的效果。

    可见,板蓝根为抗病毒的清热解毒要药,抗菌的效果也不可低估。

    然而,“是药三分毒”,板蓝根也是这样。近几年来,板蓝根冲剂,尤其是板蓝根口服液和针剂,过敏反应、消化系统和造血系统不良反应的也不少。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头昏眼花、胸闷、气短、呕吐、面唇青紫、结合膜充血、两眼胀痛、心慌、烦躁、四肢麻木、全身皮肤潮红、瘙痒、起皮疹或荨麻疹,有时表现为全身多形红斑型药疹,严重时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出现面色苍白、心悸、大汗淋漓、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四肢抽搐等,甚至危及生命。据有关资料报道,一位4岁的小孩因流行性腮腺炎肌注50%板蓝根2毫升,每日4次并口服腺炎片(含板蓝根)5片,又同时煎服中药(板蓝根9克,金银花6克,玄参9克),6天后引起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为黑便、烦躁、恶心、呕吐咖啡色物及少许暗色血块。还有一位2岁的小孩,口服板蓝根干糖浆引起溶血反应,出现面色苍白、尿血、巩膜轻度黄染,化验尿液呈红褐色,蛋白(+++)呈血红蛋白尿。

    其次,对于任何一种疾病,无论预防还是医疗都要讲究辨证,切不可盲目服用某一种药物,否则会适得其反。例如中药板蓝根,就要对症使用。以感冒为例,同样的感冒病症,有的是风热感冒,有的是风寒感冒,临床用药完全不同。即使同样患风寒感冒或风热感冒,不同患者也存在夹湿、内热等个体差异,用药需要区别对待,对症给药。如果千篇一律地使用板蓝根,也许有效,也许无效或适得其反。我们知道,板蓝根,药性寒凉,属于清热解毒药,对于风寒感冒及风热夹湿感冒的人就不太适应,而且久服容易伤及脾胃。

更多中药材
  • 由于我们长期低头或者伏案工作,造成的这个颈部肌肉劳损就会引起颈肩酸痛的症状,在排除了其他疾病之后,确诊是颈部肌肉劳损而造成的颈肩酸痛,治疗起来也非常的简单,这个大家在自己家里就可以完成。首先准备个热水袋,热水袋也充满热水之后啊,裹上毛巾,我......
  • 前列腺钙化呢,是前列腺炎性分泌物以及上皮细胞等凝结聚集于线管,长期以后形成了一种微小的钙化病灶,通过B超检查能够发现,那么这种病很常见,它是一种良性的病变,很多时候并不伴有症状,所以说也不需要专门的治疗。生活当中尽量的去饮食清淡,减少食盐肉......
  • 因为便秘不仅仅有实秘,还有虚秘,特别是慢性顽固性的便秘,很多是气虚阴虚导致的,气虚会出现肠道动力缺乏,气机不畅,而无力将糟粕邪实排除,因为阴虚会出现津液不足,肠道失去濡润,所以说便秘反复难愈,那么气阴两虚是他的根本,泻下药只是暂时缓解了表面......
  • 首先过敏性鼻炎,中医病名为鼻鼽,以流清水样鼻涕,打喷嚏,鼻痒和鼻塞为主要症状。中成药可以使用(鼻渊通窍颗粒),是由苍耳子,辛夷,麻黄,白芷,薄荷还有黄芩,野菊花等这些药物组成,那么不同于抗生素和激素,那么中成药不容易产生耐药性和激素依赖,那......
  • 中医认为百病生于气,而人体的五脏中,脾性湿为太阴,阴气最盛则脾气充盛,体内湿气也会正常的运行,不会出现湿气停滞在体内的情况。一旦出现脾气亏虚,湿气无法运化停滞体内便会形成内湿,聚为湿病。长此以往呢,患者体内的湿血开始泛滥,又因为脾虚无法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