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彝医书籍

    《启谷署》

    是贵州省仁怀县政协秘书长王荣辉同志保存的一本彝族医药古籍手抄本。经过翻译整理,记载有5门,38个疾病,263个方剂。此书是一部临床价值较高的彝医书,经后人临床验证,有效率达95%以上,是我们研究彝族医学很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

    《指路书》

    又名《人生三部曲》,彝语《卓莫苏》,由金国库老人和罗希吾戈先生译定。据推测成书年代在明末清初之际。此书属彝族丧葬仪式唱诵的经书,内容主要讲死者的祖先某人曾在何地生息。“指路”是给死者的灵魂指明道路,把死者的灵魂从当地沿着迁徙来的路线送回彝族祖先的发源地。但是,书中记载了大量的医学理论,对彝族男子生平活动的描述及对妇幼保健,人体发育,胎产的认识运用唯物主义的思想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供牲献药经》

    是彝族古典文献《作祭经》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祭奠死者时呗耄唱诵的一种经文,虽然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是也确实有一部分内容是朴素的唯物思想的认识和反映。《供牲献药经》(以下简称《献药经》),写于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曾广泛流传于云、贵、川三省。它是著名历史学家、社会学家马学良教授1947年在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团街区安多康村彝族毕摩张文元家调查时发现的。后经马教授翻译整理成彝汉对照本。

    《好药医病书》

    又称《医病好药书》。此书抄于乾隆丁已年(1737)冬18日,内容较《医病书》丰富,涉及范围亦广。记载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和五官科等39种疾病,共有317个处方。由单味药组成的方剂有171方,占54%。但在复方三味药以上的方剂明显地比《医药书》多。这充分说明该书对药物功效的认识已进了一步,不仅掌握了药物的主要作用,而且对药物的多种作用和配伍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治疗方法上,除了内服外,还采用了外包治疗疮疡、刀伤和跌打劳伤;外搽治疗疔疮和皮肤病。按摩治疗腹痛和头疼;搔刮治疗腹痛、腹泻;煎汤治疗疮、癣、疥、癞等。具体疗法亦有增加,体现了当地彝医的特色。全书共使用药物370味,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分类法大致分为水、火、土、金石、谷、菜、果、木、草及禽类、兽类、鱼类和鳞类等13种,但以草类最多。该书比《医病书》涉及面广,数量亦多,是内容比较丰富而全面的著作。

更多中药材
  • 罗汉果大家应该都熟悉,它具有清肺利咽,化痰止咳,润肠通便的功效,所以有些人咳嗽,咽痛或者便秘死都习惯用它来泡水喝。但我们要注意,罗汉果味甘性凉,对于脾胃虚寒者并不适合使用,大家一定要记住。......
  • 中医认为,肥胖都是由脾虚所导致的,脾胃虚弱会导致身体水湿运化和排泄能力下降,湿气重便由此而来。而湿气重的人大多偏好重口味,肥腻食物吃多了又反过来造成身体痰湿过重,从而发胖。不仅如此,湿气重还会加重身体运化不畅,体内废物损失无法排出,就容易出......
  • 每一种药物最好都要错开,不同的西药之间服用的话,有些像解抗的药物,我们就错开服用,错半小时。中药西药之间,我们服用的话,尽量错开个半小时会好一点,以避免发生不良的化学反应。......
  • 我们知道中医治病是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我们体内的这个营养的偏性,假如这个人是个寒凉的体质,我们用温热的药啊,这是正常对应的。假如寒凉的体质用这个寒凉的药,这个药对身体都是有毒副作用,这个是不能用的。还有下面一句话呢,就是能不能长期服用,如果这......
  • 每到冬季手上掉皮的,脱皮的,还有一些人是春季啊,夏季啊,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特点,这是有季节性的,这个手上掉皮西医讲的原因比较多,像手癣,维生素缺乏呀,还有什么汗疱疹病毒引起的,这些都会导致我们手脱皮啊。我们中医上讲,一般是心脾有热,我们在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