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回回药方》简介

    《回回药方》(以下简称《药方》)。中国回族医药学大型综合性典籍,全文基本上用汉文记述,并夹杂不少阿拉伯、波斯药物名称术语的原文和音译词汇。是一部包括内、外、妇、儿、骨伤、皮肤等科,内容丰富的中国回族医学 方书。从现存3卷所载方剂看,全书所载可能达6000~7000首之多。其系统性、综合性不亚于中医古籍《外台秘要》。

    《药方》以叙方为主,方论结合,回回药物与传统中药并用。据统计《药方》残卷常用药259种,明显属于海药并注明中文名称者有61种;沿用阿拉伯药名,目前尚不知何药者52种,合计海药为113种,占残卷全部用药的43.6%。其他146种则为传统中药,其中也包括已经华化的海药在内。从《药方》中所载方剂来看,无明显君、臣、佐、使之配伍。据研究,《药方》不仅与阿拉伯医学有根深的渊源关系,而且突出特色,东西合壁。在药物剂型的运用方面,既有中国式的丸、散、膏、汤,又保存有阿拉伯式的芳香挥发药、滴鼻剂、露酒剂、油剂,糖浆剂;有些医方的临床应用如菖蒲煎剂治疗中风等,借鉴了中国传统医学经验并和回回医药相结合。《药方》有它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反映了成书时代中国回医对疾病认识在理论上已较成熟,这种理论既保存有阿拉伯医学的特征,也有中国传统医学的成份。

    《药方》内容之广,涉及临床多科,同时在治疗方法上也较丰富,对有些疾病则采用内外并治。当然《药方》的治法中除了阿拉伯医学的治方经验外,其中也不乏传统中医的治疗方法以及民间验方。值得一提的是许多方法特别是一些外治法及其对骨伤科的论治具备了时代的先进性。如《药方》中对头部外伤的诊断,是根据组织损伤程度划分的,并分别使用不同的方法治疗。对外伤肿胀不退,且并发全身症状者,主张作"十字"切开,排脓引流。对颅骨下脓肿,采用钻孔锯开的开颅方法等,在今天看来尚且合理。

    《药方》"折伤门"、"针灸门"之论述较全面。"折伤门"基本上包括了古今骨科的内容,包括了软组织损伤、骨伤及关节脱臼,并从理论上阐述了这些损伤的原因、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对一些合并症也作了相应的介绍。从而反映了14世纪时期中国骨伤科诊疗水平发展成就。在今天看来,"折伤门"中许多内容仍有临床实用价值。"针灸门"实为专论灸而罕论针,所论灸法有三种情况,即艾灸、药灸、烙灸,以烙灸法所占篇幅最长,尤为详述,其方法为阿拉伯医学的烧烙法。在书中烙灸法的适应症被分为16等,涉及范围很广,包括了内科、外科、眼科、伤科、皮肤等多种疾病,其病因多与体内恶液有关,具体方法是采用多种器械、烧烙皮肤,令其破损、溃烂、流脓,而不能早用生肌收口之药。必须令其脓外流,则体内之恶液因之排出,然后施用生肌收口的药,使之平复。《药方》中灸法虽然以烙灸为主体,也确实带有明显的阿拉伯医学特色,但中医特有的艾灸法在书中出现及烙灸法中出现针灸穴位,这说明《药方》的灸法体现了与中医共同的医学特色。

更多中药材
  • 在临床上经常能见到这样的患者来描述自己,可怕冷了,同时大便还不成形,稍微吃点凉东西就出现了腹泻之症。这种情况下,这个患者还会告诉你,他可累了。你再仔细看看,患者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象可见沉缓之象,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个......
  • 女, 35岁,自述脘腹胀满不适,食少纳差口淡,只有恶心的临床表现,自觉身体沉重。大便的情况呢,患者的描述是大便溏薄,再来就诊的时候再详细问了患者,除了有这样临床表现,我们看到的舌脉,舌苔白厚腻,脉是一个缓的,那这个病人是个什么样的问题呢?其......
  • 今天我们就跟大家来分享一首出自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川芎茶调散。那么川芎茶调散主要解决的就是外感风邪,从我们这儿看的病因来说,它的病因很简单,就是风,当然我们也知道风多兼加的就是寒和湿,那么我们这个地方的病因其实最最主要的就是风邪了,所以......
  • 我之前接诊过一位这样的患者,男性, 49岁,体型肥胖,他的问题就是睡觉打呼噜特别响,并且已经十余年了,吵得身边人根本睡不着,到后来他开始是不是被呼噜憋住,甚至被自己的呼噜憋醒,到了第二天出现就是我们这儿提到的头晕乏力,患者还有记性不好的表现......
  • 那我们今天就就着这个问题跟大家一起聊一聊。更年期是指女性到了一定年龄以后,那么这个年龄阶段一般是指45到55岁之间,由于生理状态的改变,大脑垂体神经,内分泌激素随之改变,从而引起了情绪,躯体认知等方面的改变。那么更年期的表现都有哪些呢?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