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世界最早的医学校——唐“太医署”

    世界最早的医学校——唐“太医署”

    南(北)朝刘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太医令秦承祖奏准创建医学教育机构教授学生,同时还设立了太医博士、太医助教等医官。到了公元6世纪的隋朝,创立了"太医署'这样一个机构,主要是一些太医们集中在一起办公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医学教育行政机构。隋"太医署"直属太常寺领导。"太常寺"是掌管当时礼乐、郊庙、社稷等一些事的。隋"太医署"有主药2人,医师200人,药园师2人,医博士2人,助教2人,按摩博士2人,咒禁博士2人。但是隋"太医署"的规模不大,设置不全,所以只能算是医学校的初级阶段,并不能算正规的医学校。

    我国第一座由国家举办的正式医学专科学校是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在长安建立的唐"太医署"。唐"太医署"由行政、教学、医疗、药工四大部份组成,与现在医学院(校)的教育行政机构设置相类似。

    唐"太医署"由皇家直属。设太医令2人,是"太医署"的最高行政官员,相当于现在医学院(校)的校长职务;还设立太医丞2人,他们是作太医令的助手。太医丞手下则有医监4人,医正8人。以上18人都是"太医署"的行政长官。

    "太医署"分医学部和药学部,就象现在医学院(校)分医学系和药学系差不多。医学又分四大科:医科、针科、按摩科(包括伤科)和咒禁科,这与现在医学系中设置的一些专业差不多。四科之中,医科最大,总共有164人。

    其中医师20人,医工100人,医生40人,典药2人,医博士1人,医助教1人。学生入学后,必须先学《素问》、《神农本草经》、《脉经》、《甲乙经》等基础课程,然后再分专业学习。学生都由"太医署"中的博士、助教教课,分专业学习为"一日体疗,二日疮肿,三曰少小,四日耳目口齿,五日角法"。每二十人中"十一人学体疗,三人学疮肿,三人学少小,二人学耳目口齿,一人学角法"。当时还规定学习年限:"体疗者七年成,少小及疮肿五年,耳目口齿之疾并角法二年成。"实际上体疗相当于内科,少小为小儿科,疮肿为外科,耳目口齿为五官科,角法是一种外治方法。其他三科中,针科共有师生员工52人,其中博士1人,助教1人,针师10人,针工30人,学生20人。针科学生先学医学基础理论,然后重点学习针灸专科。按摩科共有师生员工36人,其中博士1人、按摩师4人、按摩工16人、学生15人,以学习按摩专门技术为主。咒禁科共有师生员工21人,其中博士1人、咒禁师2人,咒禁工8人,学生10人,主要学习道禁和佛教中的五禁.但该专业人数最少,影响最小。

    "太医署"规定学生除了入学考试以外,月、季、年都有考试。对于学习9年仍不及格者,即令退学。而对于考试成绩优良的,予以奖励。这样的考试制度保证了学生的质量,并且可以及时发现人材。太医署不仅规定对学生定期考核,而且"凡医师、医正、医工,疗人疾病,以其痊多少而书之以为考课"。对于教师和教辅人员的考核制度保证了师资队伍的质量,这样也保证了整个医学校的教育质量。

    药学部虽然没有医学部大,但也有一定规模。药学部包括"府二人,史四人,主药八人,药童二十四人,药园师二人,药园生八人"。药学部还设有药园,所以当时不仅从理论上,还通过实践培养药学专门人材。由于唐代对药学较为重视,就为我国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的问世作好了准备。

    我国第一所医学校--唐"太医署"为我国唐代培养了不少医学人材,以后历代都设立类似唐"太医署"的医学校。公元1102年,宋代,把医学校划归"国子监"管理。"国子监"是当时主管教育的高级领导机构。宋代医学校的规模也有了扩大。元、明、清几个朝代的医学校都与唐"太医署"相类似,改变不大。历代不少名医都来自医学校,如宋代朱肱、陈自明,元代危亦林、齐德之,明代徐春甫、薛己等。

    世界各国纷纷学习我国唐"太医署"这种医学校的形式,办起了一些类似医学校形式的机构。如朝鲜在稍后仿唐"太医署"设立博土,用中国医书《素问》、《难经》、《甲乙经》、《本草经》等教授医学生,日本在公元701年制定"大室律令",设置了类似唐"太医署"的医学教育设置,同时规定学生必须以中国医书《素问》、《新修本草》等做教科书。但这些医学校的规模、范围、形式都还不能正式列入医学校。世界上所谓最早的医学校是萨勒诺医学校,在11世纪成立的。这所医学校不但年代比唐"太医署"晚了500多年,而且它的组织,规模等方面也差得多。

更多中药材
  • 那么在临床当中,失眠分为各种类型,有的人表现也不太一样,但是终归起来,失眠就有两个核心的要点,我们一定要了解。失眠的两个核心要点,在我看来,第一火热扰及心神,心神不宁它就容易失眠,第二点,心血不足,不能够濡养心神,这样也会导致失眠。那么这位......
  • 那么这种肠道的息肉尤其引起我们重视,之前跟大家科普过一句绕口令,说肠息肉一般呢,他不会转化为肠道的恶性肿瘤儿,但是肠道的恶性肿瘤儿多半是由肠息肉发展过来的,所以说我们在生活当中遇到这类问题,一定要引起重视。这是一位老年男性患者,他患有肠息肉......
  • 湿热久出不去,五个方法可以帮你把胃,肝,膀胱,大肠,关节的湿热赶去。这个脸上出油爱长痘,早晨起来口苦,一吃饭就肚子胀,胳膊腿上长湿疹,舌质发红,舌苔黄腻,这就是身体里边有了湿热。我们今天给大家分享五个方法,不管是湿热藏在哪里,都能把它赶出去......
  • 中医有一句话叫阴虚则痛,阴液在体内起到滋养润滑的作用,那阴液不足,压不住阳气,就会产生虚火,虚火灼烧,我们身体就会隐隐疼痛。还有渗出水和体内的阴液息息相关,所以就会出现以下六个部位的疼痛。第一个就是腰痛,腰为肾之府,肾阴不足,不能温煦腰部的......
  • 我们中医常讲辨证治疗,其实每一个人的体质不一样,导致失眠的问题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啊。有人入睡困难,翻来覆去整晚睡不着,有人睡着了之后他容易醒过来,一晚上醒来七八次,烦的不得了,甚至还有的人睡着之后人没有睡,差不多旁边有人喝水,他都知道似睡非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