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怎么样给小孩子喂汤药

    中草药汤剂味苦量多,患儿往往拒服或服后即呕吐,影响药物的疗效,因此,掌握正确的喂服方法十分重要。

    小儿服中药汤剂比较困难,这就要求尽量将中药汤剂煎得少一些,可分多次服用。3岁以下的婴幼儿一般一剂药煎两次后总计60毫升即可,每服10~20毫升,日服3次。3~7岁的孩子可煎100~150毫升,每服30~50毫升,分3次服。7岁以上的儿童可煎150~200毫升,每服50毫升以上,日服3次。因为煎药是两次,而服药要3次以上,所以小儿吃药就不能像大人那样煎一次服一次,而要将两次煎好的汤药合在一起,再分3份服。

    小儿服中药,应根据疾病的性质确定每日服药次数。新病、急病要多服几次,慢性疾病可以少几次。如感冒高热、肺炎喘嗽等,一日内可分4~5次服;而哮喘则根据发病规律,在发作前半小时服一次,另再服两次,如昼夜持续发作,一日内服药次数不得少于3次。

    小儿服汤药不能急于求成,尤其乳幼儿,可以先吃几口药,喂少许甜食,慢慢再喂药。对拒服汤药的小儿,可固定头手,用小匙将药液送入口中,使之自然吞下。如药味酸苦,可加入适量白糖、冰糖,一般可以在服药后给孩子吃一些糖。若方中有苦寒中药,如黄连、黄芩、山栀等,也可用增加甘草的办法减轻苦味。小儿服用丸剂、片剂,必须研成细末调服。散剂可调在米汤、饮料内服用。

    此外尚需注意三点:

    1、服药的时间与温度服药时间一般以饭后2~3小时为宜,不要与进餐时间相近,量多者可分数次间歇给药。凡调理补益的丸药、膏剂,可在清晨空腹或临睡时吞服或温服;驱虫的药物,宜空腹服用;消食导滞的药物,宜饭后服,以健脾和胃,帮助消化。汤剂一般应温服,发表药要趁热服,使之容易起发汗解表作用,有利于邪从汗解。高热、口渴、喜饮冷的患儿,中药可冷服。呕吐者或婴幼儿可分多次喂服,以免把药吐掉。如中西药物同时并用,中药需与西药分开服用。

    2、不同年龄患儿的服药要求新生儿吸收能力差,吞咽动作慢,喂药需特别细致、耐心。新生儿胃容量小,于喂奶前1小时左右给药为妥,喂药时可把药物进一步浓缩,用奶瓶喂服,或加少量糖浆,必要时用 滴管慢慢滴入,待吞咽后再滴第二管。乳幼儿服药时可先将患儿抱起,半卧于喂药者身上,头部抬高,颈部垫以纱布或手帕,然后再喂药,必须注意不要强行喂服,以免口腔黏膜或齿龈受损出血,切勿捏鼻,以防呛入气管或引起窒息,服药后应将患儿抱起轻轻拍击背部,使胃内空气排出。婴幼儿患肺炎喘嗽时,因气急,喂药不能太快,如有剧咳出现,则应暂停片刻再喂药。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由于多半已经懂事,能自动服药,但常有害怕和拒服现象,必须说服鼓励,尽量不采用强行喂药的方法,对这个年龄的儿童,要加强督促,防止他们把药倒掉。

    3、重危昏迷病儿的喂药方法重危昏迷患儿反应差,无吞咽动作,可 鼻饲给药。

更多中药材
  • 经络中医来讲是整个身体气运行的一个通道,而且它对人体作用的确非常大,因为我们中医讲说人这个脏腑之间互为表里,比如说肺和大肠相为表里,心与小肠为表里,脾与胃为表里,这表里怎么实现呢?它怎么连接的?实际上就是通过经络进行连接,就研究咱们这个中医......
  • 柴胡、味辛、苦,性微寒。归肝、胆、肺经。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升阳举陷,退热截虐。采收加工除去杂质和残茎,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药材性状:跟较细,圆锥形,表面红棕色或黑棕色,靠近跟头处多具细密环纹,质稍软,易折断,断面裂平坦,不显纤维性,......
  • 党参能益气养血、健脾、补肺生津,跟人参有类似的功效,但是药性平和,它补气而不上火,补水而不生湿,养血而不滋腻,所以还有个小人参的称号。正因为它的药性平和,所以跟各种不同药物的搭配都能起到不同的作用。党参配黄芪,适合虚咳气喘、易疲劳、抵抗力差......
  • 一、天麻富含天麻素、香荚蓝素、抗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其性辛温、无毒,有抗气绝、抗风湿、镇静、镇痉、镇痛、补虚、平肝吸风的功效,功能主治平肝吸风止痉。用于头痛、眩晕、肢体麻木、抽搐、破伤风、头昏眼花、神经衰弱、风寒失痹、小儿经风等症。临床......
  • 它健脾主要是对于脾阴不足和胃火比较旺的人,另外对于慢性腹泻、慢性胃肠功能不好,它还有健脾止泻的作用。除了健脾,山药对一些肺气虚、肺阴虚也有帮助,通常可以用淮山搭配莲子、百合、玉竹来作为食疗清补。除了这些,山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滋养肾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