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内服外灸话艾叶

    端午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每逢这天,民间都有采集一些艾叶和菖蒲悬挂在大门两边的习俗,呈现出浓厚的节日气氛。端午插艾,史志典籍多有记载。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记曰:“此草多生山原,二月宿根生苗成丛,其茎直生白色,高四五尺,其叶四布,状如蒿,分为五尖桠,上复有小尖,面青背白,有茸而柔厚。”“五月五日鸡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而灸病,甚验。是日采艾悬于户上祛毒气。”

    艾,亦称艾蒿、家蒿、医草,系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据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艾叶约含挥发油0.2%~0.33%,胆碱0.11%,腺嘌呤0.02%,以及维生素A、B、C、D、淀粉等多种成分。因含有挥发油散发出的刺激性气味,故有端午节“插艾祛五毒”(蝎、蛇、蜈蚣、蟾蜍、壁虎)之说。

    艾的药用价值很高。中医以艾叶入药,性味苦、辛、温,可以灸“百病”,生肌肉,避风寒,止伤血,医疮疗癣,有明显的平喘镇咳、祛痰消炎的作用,煎、捣汁服有止吐血、下痢、崩血带下的功效。中医极为重视药用艾叶的炮制。方法是:取净艾叶在锅里炒至黑色,以米醋喷洒灭去火星(艾叶与醋的用量之比一般为100:15),而后炒干取出晾干制成艾叶炭用。

    艾生山野,药源丰富,在民间以艾叶治病的验方颇多,现介绍如下:

    治慢性支气管炎

    可用艾叶油胶丸,每次2丸,每日3次,10日为1疗程,可连服2~4个疗程,对慢性支气管炎咳嗽、气喘有很好的疗效。亦可用鲜艾叶1000g,洗净切碎,放入4000ml水中浸泡4~6小时,然后煎煮过滤浓缩约3000ml。每次服40ml,每日3次,对慢性支气管炎咳痰、气喘、肢冷、舌淡者,能有效缓解症状。

    治臁疮

    将艾叶洗净,晒干或烘干,研成粉。疮面洗净后,将艾叶粉薄薄一层撒在疮面上。也可用生茶油调艾叶粉外搽,并用纱布盖好固定。每日1次,有较好的收敛生肌作用。

    治黄水疮

    陈艾叶50g,带壳杏仁30g。先将艾叶加水1500ml,浸泡1小时左右,用汁液洗患部,再将带壳杏仁放入文火中烧至黑,取出杏仁,捣成霜状,涂抹患处,每日1~3次。

    治经期延长

    白术、当归、茯神、炒枣仁、桂圆肉、乌贼骨各10g,远志、甘草、木香、艾叶炭、棕榈炭各6克g,黄芪15g,人参3g,生姜3片,大枣4枚,水煎服。对气虚型经期延长疗效佳良。

    治不孕症

    用艾叶与其它药物配合制成食疗药膳,治疗因脾肾阳虚所致的不孕症,有较好的疗效。用法:取鹌鹑两只,去毛和内脏,阿胶、菟丝子、鹿角胶、各15g,人参、川芎各10g,艾叶30g。先将菟丝子、艾叶、川芎、人参、水煎去渣取汁250毫升,后将鹌鹑和药汁放蒸碗内,隔水炖烂熟,趁热兑入阿胶、鹿角胶吃肉喝汤。

    治功能性子宫出血

    鲜五月艾根150g,切碎炒焦,加醋与水各半碗,煎至大半碗服。

    治先兆流产

    艾叶炭6g,菟丝子、桑寄生各15g,当归9g,水煎服。

    治皮肤瘙痒

    艾叶50g,花椒9g,地肤子、白癣皮各15g,水煎熏洗。(博 恩)

更多中药材
  • 蒋玉清 安徽省亳州市华佗中医院笔者最近因饮食不节,出现腹胀、腹痛,自认为胃肠功能良好,而未予重视。但胀痛之症状逐渐加重,夜间常痛醒。虽大便不干但很难解,小便正常,舌红苔白,脉稍弦数。因按压腹部则痛甚,辨为阳明腑实证,以厚朴三物汤加味治疗:厚......
  • 孙国印 湖北省十堰市郑家沟社区卫生服务站李某,女,55岁。2009年3月20日初诊。双眼反复流泪半年余。患者平素流泪,遇风更甚,伴视物不清,头晕乏力,气短,纳差,双手甲床色泽青紫,舌苔薄白,脉细涩,曾在当地医院检查诊为“功能性溢泪”,并用中......
  • 庞国明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膏方是一种中药剂型,有别于一般“补品”,缓图起效是其特点之一。如果不坚持服用,急于求成,就达不到膏方养生保健、防治慢性疾病的目的。膏方配伍中除了中药饮片外,参类、虫草等补益性中药,阿胶、龟板胶等胶类、糖等在配伍中占......
  • 编者按:王和伯(1891-1970年),海盐石泉人。17岁从师于晚清名医金子久先生,是金氏二百多弟子中的佼佼者,1912年在石泉悬壶开业,1918年即名噪乡里,声誉鹊起。1934年,迁硖石行医。1963年3月被浙江省卫生厅评定为海宁最早的“......
  • 秦淑芳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奇经八脉学说自古迄今,一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内经》以来,历代医家论著虽代有疏发,但多散在而不详,一些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往往把奇经理论归属为十二经或脏腑理论的从属部分而存在,把它在理、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