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正确解读有关中医理论

    在学习中医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对某些中医理论理解地不够全面、深入,说法也不够确切,故笔者提出应正确解读有关中医理论,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

    为了强调中医学的预防思想,即《黄帝内经》所言之“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笔者认为单独从《素问·四时调神大论》篇的语境中拿出这么一句来谈容易让人断章取义,以为中医总能“防患于未然”,中医不治“已病”专治“未病”。显然不是这样的。中医不仅重视治“未病”,也同样重视“已病”之病的治疗。《黄帝内经》所言之“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当是指治病的最高境界是“治未病”。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也讲究辨病论治

    中医治病是讲究辨证论治的,也有不辨病论治的情况。如《伤寒论》中所言的“干呕吐涎沫,吴茱萸汤主之”、“脉沉者,急温之,四逆汤主之”、“蛔厥者,乌梅丸主之”,或病人有恶心、呕吐之用生姜、半夏降逆止呕,有大便秘结之用大黄通下大便等的随症加减治疗,都是对症治疗。再如用某验方治疗某病,及针灸学上采用阿是穴治疗某处的疼痛等等,也都属不辨证论治。因此,我们应该知道中医同样有对症论治、以验方论治等不辨证论治的情况,实事求是地宣扬中医理论。

    中医治病原则是虚则补之

    中医治则一贯强调“虚则补之”,好象只有正气亏虚的时候才能用补药。那么正气不虚的时候有没有用补药的情况呢?其实也是有的。如《伤寒论》中的半夏泻心汤证、旋复代赭汤证、黄连汤证及柴胡桂枝汤证等等,皆并非虚证却都用了参、枣、草之补益剂组合。其用补益药的目的当不是为了补虚而是为了祛邪。意同敌我双方交战,我方兵力虽不弱,但若再增些援兵的话就更有把握战胜对方取得胜利。所以,应知即使正气不虚也可用补药,切忌“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之类的惯性思维。

    中医诊病原理是司外揣内

    中医学讲求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诸内,必形于外”,故诊断疾病、辨别证候的时候一贯应用“司外揣内”、“以表知里”的方法。其实中医学还有“司内揣外”的诊病方法,只因论述较少,而不为人熟知。《灵枢·外揣》篇云:“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所谓“司内揣外”,是指根据患者已知的体内的某处病变来推测其外部当出现的症状、体征。比如说我们知道某人患有肝病,而肝位于胁部,与胆相表里,其脉弦,肝病常累及脾胃等等,由此我们就揣测他可能会有胁胀、胁痛、口苦、弦脉及一些脘腹不舒等症状,从而对这些方面特别留意,通过体内病变和外部表现的互证来更好地认识、治疗疾病。(赵桂芝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更多中药材
  • 菌类的东西不仅有蘑菇一类的,还有金耳和银耳也属也菌类的一种,银耳可以说是我们很熟悉的了,不过金耳可能还是比较陌生的,银耳是白色的,那么金耳呢,是金色的吗,金耳是黄色的,其实银耳有的也是淡黄色的,那么金耳与银耳的区别是什么呢,它们都分别有哪些......
  • 作为孕妇有很多忌口的情况,所以,孕妇所吃的东西就应该更加小心和注意,那么,有哪些能吃,有哪些不能吃呢,我们应该多加了解,韩国桔梗泡菜、风味独特,主要原料是桔梗、大蒜等,据有关材料,桔梗主要有如下药理作用:祛痰镇咳;降血糖;抗炎;抗溃疡;抗肿......
  • 中药桔梗是很好的药材,它温和而不刺激,是中药中的上等品,入药很好,而自己也可以尝试着储存,十分方便,你知道中药桔梗有什么功效吗,桔梗味苦、辛,性平。主要有宣通肺气,疏风解表,祛痰排脓,利咽,升提等作用,下面就向大家详解介绍桔梗作为中药的具体......
  • 桑树原产中国中部,现南北各地广泛栽培,叶、果和根皮可入药,桑树根皮味甘、性寒,具有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用,主治肺热喘咳、面浮肿、高血压、糖尿病、小便不利、跌打损伤。那么桑树根皮哺乳期能吃吗?我们来看下面的介绍。桑树根皮哺乳期能吃吗?可以......
  • 提到桑树根和桑白皮,很多人不太熟悉,有谁知道桑树根和桑白皮的区别吗?我们来看下面的介绍。桑树根和桑白皮区别桑树根皮的药名叫桑白皮,为桑树的根皮,也称桑根白皮、桑皮、桑根皮。《药性本纲》言:主治肺气喘满、虚劳客热、头痛、内补不足。桑白皮的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