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她把爱献给病人——记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针灸专家吴希靖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主任医师、针灸手法二室原主任吴希靖大夫于1958年西学中班毕业后分配到针灸研究所,拜著名老中医郑毓林为师学习针灸手法。从此与针灸结下了不解之缘。

    吴大夫属于手法派,在治疗中非常注重手法的运用。她认为,手法是针灸治疗的灵魂,不讲手法,针灸就失去效果。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她和同事们得出结论:热补可提高体温0.85℃,凉泻可降低体温1℃多。“烧山火”(热补手法)和“透天凉”(凉泻手法)就是她在临床常用的手法。

    西郊机场一名飞行中队长,眼底出血,反复发作,视力只有0.02,无法飞行,本人非常着急。曾去专科医院治疗3个疗程,效果不理想。一次偶然的机会,吴大夫发现了这一情况,于是把他带回针灸所门诊,经过认真检查,认为是虚证,宜采用“烧山火”手法治疗。取风池、太阳、攒竹、内睛明等穴,进针后作热补手法,患者当时就感到挺舒服。开始每天针灸1次,半月后视力基本上稳定在0.5以上;改为隔天针灸1次,三个月恢复到1左右,半年后恢复到1.2,重又飞上蓝天。

    音乐学院一名教授患急性结膜炎,在某专科医院眼科治疗。采用向球结膜下注射青霉素,结果导致球结膜下化脓并形成溃疡,疼得钻心,痛苦不堪。后求治于吴大夫。吴大夫检查后确诊为实证,宜采用“透天凉”手法治疗。取攒竹、太阳、阳白、四白、合谷、睛明等穴,扎了3次就不痛了,10次痊愈。

    1983年,李女士产后全身关节红肿胀痛,无法下地。吴大夫用“透天凉”手法为她治疗,取穴风池、大椎,以及关节周围穴,进针后她立即感到背部像吹风一样,凉飕飕的,当天就能下地。一次比一次效果好,十多次就恢复正常。

    吴大夫的手法,远不止这些,像上补下泻的补内关、泻三阴交,下补上泻的补支沟、泻昭海等。用什么手法完全是因人而异,因病而异。所以不管什么病,到她这里来都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胃病、高血压、心脏病、关节炎、哮喘、眼病、瘫痪、面瘫等,她都能手到病除。

    1989年,一名干部患耳后疱疹,痛得直掉眼泪。几天几夜睡不着觉。几个大医院都去了,但无效。吴大夫用镇静疗法,取百会、四神聪、内关、合谷及患部周围穴位。扎上针当时就觉得舒服,第二次患者就说不感到疼了,脸上出现了笑容。几次后就痊愈。

    1991年,一名30多岁的银行职员,面肌痉挛,工作一紧张就发作,发作起来很难受。吴大夫不直接扎患部,而是扎远端。针刺合谷、三阴交、太冲等穴以镇静、安神,一周后就好了。

    吴大夫手法好,心眼更好。虽然她已于1991年退休,如今也已80岁高龄,但她的心仍然牵挂着广大患者,还用手中的银针作为自己为人民服务的工具,精心为患者施治。(作者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王德贤)

更多中药材
  • 王金亮 山西平遥中医院四磨汤出自宋代严用和之《剂生方》,方精药专,由人参、槟榔、沉香、乌药四药组成,具有破滞降逆,补气扶正之功,主治正气不虚,肝气横逆,上犯肺胃所致之气逆喘息,胸膈不适,烦闷不食之证。观当今之世人,多精神压力大,或见情绪失调......
  • 潘树和 河北省承德市中医院《伤寒论》曰:“满而不痛者,此为痞。”痞即闭塞不通,心下(胃脘部)有堵塞不适之感。《景岳全书·痞满》:“痞者,痞塞不开之谓;满者,胀满不行之谓,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所以痞满一证,大有疑辨,则在虚实二字。”“......
  • 庞国明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膏方要长期服用,膏方的包装储存直接影响膏方的疗效。如果膏方贮存不当,服膏时就会存在安全隐患问题。为了使膏方在服用期间保质而充分发挥药力以达到调补的目的,膏方的存放方法至关重要。在膏方制作后,首先让其充分冷却,才可加......
  • 刘刚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1年10月21日《中国中医药报》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文,笔者认为,从养生学角度,强调扶正气的重要性是可以的,但是从《内经》原意来看,“正气存内”仅是“邪不可干”的基础之一。我们应当以《内经》天人合一的思想为......
  • 孙亚威 江苏省新沂市中医院满某,女,22岁,送货员。9月12日初诊。主诉:左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不适,说话时自觉下唇变厚5天。患者曾于7岁时得过面瘫治愈。5天前送货下乡,夜归着凉,晨起刷牙漱口发觉口角漏水,遂来我科要求针灸治疗。查:左额纹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