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瘟疫与傩文化

    瘟疫一词,最早见于晋·葛洪《抱朴子·微旨》,在讲授金丹至要时说:“经瘟疫则不畏,遇急难则隐形,此皆小事而不可不知。”

    原始人类,因瘟疫具有突发性、流行性和高死亡率等“集体屠杀性”的特征,我国先民们认定瘟疫的发生是鬼魅作祟所致。《汉旧仪》曰:“颛顼氏有三子,生而亡去为疫鬼,一居江水,是为疟鬼;一居若水,是为罔两蜮鬼;一居人宫室区隅,善惊人小儿。”这在王充《论衡》中也有记载。即是鬼魅作祟生瘟疫,当驱鬼或祈神祛除。疟疾是古代流行最频最广的瘟疫,《尚书·金滕》记载周公为武王祷病,而武王终于死去。武王可能死于疟疾。从疟疾“疟”字的古代字形看,疟字从“虎”从“匕”,“虎”字的形象是鬼头,“匕”的形象是手执刀或叉,古人造“疟”字的意象是:疟之为病乃鬼以刀叉袭人致病,故高田忠周先生在《古学发凡》中云:“疟字从虎从匕,盖鬼省,其字从鬼。”历代很多书籍也记述古人以鬼为疟疾病因,如《范东阳方》记有“疟疾鬼”,《通玄方》言有“鬼疟”,《太平御览》则记有“温鬼”等等。即是鬼魅为病,当避鬼为防,逐鬼为治。

    《周礼·夏官》、《礼记·月令》和《后汉书·礼仪志》等书都记载,在两千多年前,从宫廷到乡间,在每年岁终的“先腊一日”,要举行名为“大傩”的打鬼逐疫的舞蹈仪式。舞蹈也是原始先民强身防病手段之一。“大傩”是以打鬼驱鬼为主题的化妆集体祭祀舞蹈。殷周时代,宫中傩仪的主舞即领祭者是方相氏。《后汉书·礼仪·大傩》记下了傩祭盛况:方相氏领舞,头戴假面(鬼脸),假面上有金光闪闪令人生畏的四个眼睛,穿玄黑色上衣,下系朱红围裙;手掌上蒙着熊皮,一手执长戈,一手扬起盾牌,迎头前进。领舞者率领戴假面的十二神将作十二种兽舞,用长戈向四方冲击,喊声震地,如临大敌,十二神将为“甲作”、“弗胄”、“雄伯”、“腾简”、“揽诸”、“伯奇”、“强梁”、“祖明”、“委随”、“错断”、“穷奇”、“腾根”等,分别有吃凶鬼、吃虎、吃妖怪、吃不祥、吃咎、吃梦、食磔死寄生、食观、食巨、食虫等本领。还有120位10到12岁的小童跟随唱驱鬼歌和呐喊,从阴暗处横扫宫廷,前后三个来回,直到端门外。出城后把火炬投到洛水中。

    魏晋到隋唐时代沿袭汉制,傩仪中加入了娱乐成分,方项氏和十二神兽角色由乐人扮演。此后,这种巫术文化逐渐在中原地区退却,在地域偏僻、生产方式原始地区长期保留下来,可谓“礼失求诸野”。在漫长的历史传承中,傩文化也掺入了佛、道及民族形式,如今在贵州省铜仁地区的土家族傩仪堂,仍可见其遗存。(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 孟庆云)

更多中药材
  • 芫花跟薰衣草花很相似,芫花的花开的比薰衣草的要稍大些,况且芫花不仅仅是好看而且芫花根还可以用作中药,很多人都不知道吧,都以为芫花只是用来欣赏的,好吧好吧,既然这样我就向大家答疑,说说芫花根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芫花根的功效,逐水,解毒,散结。......
  • 它在我的家乡常有,老叶鲜绿色,新野嫩绿色,层次交替、变化明显,俨然一件艺术品,亦或一副水彩画,它是甘遂,是我国的特有,虽说它的茎叶美丽,可入药的呢,却是其根部,常生于矮坡、沙地或田边路旁,因为可以入药,现在已经被人工种植,味苦、性寒,有毒,......
  • 松子仁我们在市面上都能够买到,但是我们买到的松子仁都是经过加工炒制之后的熟的松子仁,一般松子仁刚摘下来的时候,是非常的难咬动的,大家知道松子仁是生长在哪里的吗,就是在松树的松塔里面的,生松子仁本身也是一种药材,那么到底生松子仁的功效和作用是......
  • 阳痿是现在很多中年人都会出现的问题,大多数的阳痿都是生理性的,不过有点阳痿也可能是男性朋友受到了什么感官刺激,而导致的心理问题,所以大家一定要分清楚自己属于哪一种,然后再决定进行什么样的治疗,有很多药材都有治疗阳痿的效果,那么甘草甘遂治阳痿......
  • 癫痫这种疾病是现在社会上的高发疾病,可能在我们身边就有患有癫痫的患者,这种疾病往往会突然的发作,患者会出现倒地抽搐,或者是吐白沫等一系列不舒服的症状,出现了这种情况之后,就需要我们及时的进行治疗了,甘遂就有治疗癫痫的效果,那么到底甘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