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瘟疫与卫生民俗

    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瘟疫斗争中,把一些当令预防措施发展为民俗节日,不仅点缀着一年的工作节律,也领引着生活情趣,包括饮食、起居、服饰、旅游等,从中也展示了高雅的民族文化,除疫祛灾成为民俗节日的常见活动。

    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一年之始,除国之祭天家之祭祖之外,民间每岁首要饮屠苏酒以除疫气。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祭瘟神》说,在宋元时代,元旦日四鼓时各家都要祭祀瘟神,以保一年之平安。

    农历二月二为“引龙回”的“熏虫日”。农历二月二日多在惊蛰前后,此时龙欲升天开始活动。《千金月令》记载:“惊蛰日,取日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明代刘若愚的《酌中态》记载:“二月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白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熏虫’。”传说这一天是黄帝生日,《帝京景物略》记载其意义说:“二月二,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董床状炕,曰熏虫儿,谓之引龙虫不出也。”除有“龙抬头”和“引龙回”的卫生习惯外,和正月三十“送穷”相接,二月二为“迎富日”。农村从这天开始田间劳动,家谚曰:“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三月三日为上巳节,起自周公。汉成帝时,官民皆祓禊于东流水上,以水盥洁,使邪疾去祈介祉。这一天住城中人踏青,在唐代上巳节皇帝赐侍臣细柳圈,云:“带之免虿毒瘟疫。”后世小儿在清明戴柳圈也来源于此。

    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又称天中节,重午节,浴兰令节、蒲节。古代为端午日午时,切菖蒲以泛酒中,饮之可辟瘟疫之气,故曰蒲节。《帝京岁时纪胜》曰:“五月五日细切蒲根,拌以雄黄曝以浸酒,饮余则涂抹儿童面颊、耳鼻,并挥洒床间帐,以避毒虫。”这一天,士人还于郊野或演武厅走马较射,谓之藉柳。传说师旷在这一天采艾占病,为采艾日。又传说因五日午时,头柄星正掩五鬼,送药行业在此时制百药,无不灵验,是古代的制药日。这天以五彩丝系臂上,谓之“续命缕”,可辟兵及鬼,令人不病。又以石榴、葵花、菖蒲、艾叶、栀子花插瓶中谓之五瑞,可辟除五毒(蛇、虎、蜈蚣、蜗、蟾蜍)。

    六月六日为天贶节。传说这天为大禹的生日,故又称神诞节。《燕京岁时记》曰:“六月六日,抖晾衣服、书籍,谓可不生虫蠹”。据《宋史·真宗记》和宋·赵升《朝野类要》所载,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六月六日,天书降,诏以此日为天贶节。这一天要辟恶驱蛊。

    载七月七日为乞巧节,历史上许多名士在这一天晒衣、晒书,遂成卫生民俗。古人还认为,这一天是化生之日。以蜡作婴儿,浮水中以为戏,为妇人生子之祥。也有作泥孩儿,巧饰金珠,七夕用以馈送,以作天仙送子之祥。

    八月一日以朱墨点小儿额,谓之天炙,以厌疫。

    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汉代时有宫人在九日这天饮菊花酒和茱萸酒,后得长寿,此后民间也在九月九日饮此二种酒。

    至除夕,即是年底请傩神逐疫,每家又有门神,传说黄帝时,有兄弟二人,名神荼、郁垒,能执鬼除疫,后世祀以为神,便画成两幅图像,贴两扇门上,后世演为对联。传说上古西方深山中有恶鬼,名山魈,人犯之即病寒热,畏爆竹声。除夕,人以竹烧火中,毕剥有声,则惊走。火药发明后,以鞭炮代之。故除夕放鞭炮,意在驱除瘟疫。(摘自中国中医药报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 孟庆云)

更多中药材
  • 萝卜可以说一样是浑身是宝的食物,萝卜可以做成菜或是汤,在我们享受萝卜的美味时有的时候我们却忽略了萝卜籽的功效,萝卜籽有消食的作用,而且还不不理气并且化痰,平时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和蜂蜜一起喝,对于治疗胃不舒服和消化不良效果很好,通过下文我们一起......
  • 养生节目虽然在这几年才开始变得流行,但是养生这一概念却不是刚刚兴起的,我们的祖先在很久之前就总结出了各种通过饮食来养生的目的,比如人们对于吃特定食物的时间也是有讲究的,老人长高速我们要在早上的时候吃生姜,晚上的时候吃萝卜,这样做的原理是什么......
  • 咽炎是我们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呼吸道疾病,主要是由于咽喉部位炎症长期反复发作所导致的。咽炎分为急性咽炎和慢性咽炎两种,急性咽炎一般主要表现为咽喉肿痛、咳嗽、发烧等症状,如果一旦转为慢性咽炎,则很有可能导致咽喉部位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所以建议......
  • 血瘀就是血液运行不畅,有瘀血。通常引起血瘀的原因有三种:第一,外伤却没有伤口,仅在局部的皮肤上有瘀块和肿痛;第二,是血液运行不通畅;第三,受寒或受热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活血化瘀主要采用中医治疗的方法。那么,中医活血化瘀方法有哪些呢?下面为大......
  • 黄氏,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中药材。大家应该对这种药物都是耳熟能详的。还有一种中药材,也是非常的出名的,这种中药材的名字叫做丹参。丹参,是一种红褐色的药物。这两种中药材的功效都是非常的多的。那么人们自然而然就会联想到了强强联手,更可以帮助自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