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春季饮食养生方法

    中医养生学认为:人体必须顺从春夏秋冬四季阴阳消长的规律,适应一年寒热温凉的气候变化,才能保持健康、长寿,而作为其中一重要组成部分的饮食养生,则要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和人体的生理特点,决定不同的饮食原则和要求。

    春季是万物复苏、万象新的季节,也是人体生理功能新陈代谢最活跃的时期,营养需要量相应增加,如果维生素、膳食纤维等摄入不足,致使不少人出现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大便秘结等内热上火症状,再加上个时期身体的抗病能力比较低,很多疾病好发于这个季节,所以,春季的饮食就显得十分重要。那么,该怎样调整饮食,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呢?笔者认为,春季饮食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饮食要养阳

    阳,是指人体阳气,中医认为“阳气者,卫外而为”,即指阳气对人体起着保卫作用,可使人体坚固,免受自然界六淫之气的侵袭。春天在饮食方面,要遵照《黄帝内经》里提出的“春夏补阳”的原则,宜多吃些温补阳气的食物,以使人体阳气充实,增强人体抵抗力。另一方面,由于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根,故在饮食上养阳,还应包括温养肾阳之意,所以在饮食上应多吃点滋补肾阳的食物,葱、蒜、韭等都是养阳的佳品。

    饮食宜清淡

    由冬季的膏粱厚味转为清温平淡,在动物食品上,应少吃肥肉等高脂肪食物,因为油腻的食物吃后容易产生饱腹感,人体也会产生疲劳现象。饮食宜温热,忌生冷。胃寒的人可经常吃点姜,以驱寒暖胃。

    多食甜少食酸

    唐代名医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当春天来临之时,人们要少吃点酸味的食品,多吃些甜味的,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补益人体脾胃之气。春为肝气当令,根据中医五行理论,肝属木,脾属土,土木相克,即肝旺可伤及脾,影响脾的消化功能。中医又认为,五味入五脏,如酸入肝、甘入脾、咸入肾等,因此若多吃酸味食物,会增强肝的功能,使本来就偏亢的肝气更旺,这样就会伤害脾胃之气,有鉴于此,在春季要少吃些酸味的食物,以防肝气过于旺盛,而甜味的食物入脾,能补益脾气,故可多吃一点,如大枣、山药、锅巴等。

    多食蔬菜

    经过冬季之后,有的人会出现多种维生素、无机盐摄入不足的情况,如春季常见患口角炎、舌炎、夜盲症和某些皮肤病等,这些大都是因为新鲜蔬菜吃得少而造成的营养缺乏所致,因此,应想方设法,适当增加饮食中的蔬菜比重。此外,从科学饮食的观点来看,春季还应强调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营养素摄入量的相对比例,以增强抵抗力,防止暴饮暴食,避免引起肝功能障碍和胆汁分泌异常。(王宇)

更多中药材
  • 那么在临床当中,失眠分为各种类型,有的人表现也不太一样,但是终归起来,失眠就有两个核心的要点,我们一定要了解。失眠的两个核心要点,在我看来,第一火热扰及心神,心神不宁它就容易失眠,第二点,心血不足,不能够濡养心神,这样也会导致失眠。那么这位......
  • 那么这种肠道的息肉尤其引起我们重视,之前跟大家科普过一句绕口令,说肠息肉一般呢,他不会转化为肠道的恶性肿瘤儿,但是肠道的恶性肿瘤儿多半是由肠息肉发展过来的,所以说我们在生活当中遇到这类问题,一定要引起重视。这是一位老年男性患者,他患有肠息肉......
  • 湿热久出不去,五个方法可以帮你把胃,肝,膀胱,大肠,关节的湿热赶去。这个脸上出油爱长痘,早晨起来口苦,一吃饭就肚子胀,胳膊腿上长湿疹,舌质发红,舌苔黄腻,这就是身体里边有了湿热。我们今天给大家分享五个方法,不管是湿热藏在哪里,都能把它赶出去......
  • 中医有一句话叫阴虚则痛,阴液在体内起到滋养润滑的作用,那阴液不足,压不住阳气,就会产生虚火,虚火灼烧,我们身体就会隐隐疼痛。还有渗出水和体内的阴液息息相关,所以就会出现以下六个部位的疼痛。第一个就是腰痛,腰为肾之府,肾阴不足,不能温煦腰部的......
  • 我们中医常讲辨证治疗,其实每一个人的体质不一样,导致失眠的问题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啊。有人入睡困难,翻来覆去整晚睡不着,有人睡着了之后他容易醒过来,一晚上醒来七八次,烦的不得了,甚至还有的人睡着之后人没有睡,差不多旁边有人喝水,他都知道似睡非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