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春季花粉症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是南齐丘迟《与陈伯之书》中脍炙人口的句子,生动地描绘了严冬刚过,春天来临,一派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生意盎然的景象。可也就是在这美好的时光里,春天花粉过敏症也随之而来。

    引起过敏的花粉

    引起过敏的花粉一般是风媒花,或来自草,或来自树,它们外观不美,有的还有气囊,重量轻,数量多,可随风到处飘扬、授粉,人吸入后可引起过敏。风媒花粉可随风飘到很远,甚至达1千多公里以外的地方。在树的周围,花粉多些,人在那里更容易引起过敏。至于虫媒花一般外观美丽而大,重而粘,数量也较少,它们飘不起来,只能依靠昆虫来帮助授粉,因此很少引起过敏。

    引起春天花粉症的花粉到底是来自草还是来自树呢?你看即使在江南,春天特别是早春时节,草也才刚刚长出,还来不及开花呢,而那时已经是“杂花生树”了。因此引起春天花粉症的花粉主要是树花粉,来自松、柏、杉、杨、柳、白蜡、银杏、栎、桉、泡桐、木麻黄等树的花粉。致敏花粉的种类也与当地的种植情况、气候等因素有关。其中最常见的致敏花粉,在北方是柏、松、杨、柳、榆、槐、桦木等,华东、中南的城市人行道旁多种植梧桐,华南的许多城市则多种植木麻黄、红花羊蹄、苦楝等,这些树木的花粉就随之成了当地重要的致敏花粉了。空气中花粉的飘散量在有太阳、暖和日子里较多,下雨天大大减少,在空气中飘散的高峰时间约为10多天。

    春季花粉症的发病时间与当地树开花的时节、空气中花粉的飘散量密切相关。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空气花粉的飘散量也不尽相同。根据全国对气传致敏花粉的调查,南方空气中春季花粉高峰的时节多在2~4月,云南和海南省甚至还要提前些;随着往北移动,花粉在空气中飘散的高峰时节也往后推移,哈尔滨、长春等地要到4~6月份。北京近年来植树造林增多,每到春天3~5月,空中纷纷扬扬地飘散着花絮,这时发生过敏的明显增多。但从门诊看来,很多人长期误以为是感冒,延误了诊断,从而未得到应有的治疗。

    春季花粉症的症状

    由于花粉的颗粒较大,其直径约为12~60微米(只有小于5微米才能直接被吸入气管,引起哮喘),因此最先接触它的是鼻、眼的粘膜和结膜,最常见的症状是五官过敏。

    首先病人表现为鼻过敏,喷嚏、流涕不止,以早晨最重,鼻、眼奇痒,有些病人耳朵也痒,还会发生鼻堵,这是因为鼻粘膜充血水肿引起的。少数病人会发生哮喘,说法认为当花粉接触眼鼻的结膜或粘膜后,被溶解吸收所致;另一说法认为花粉会释放出更小的微粒,达01微米,可被病人直接吸入肺部,引起哮喘。

    患者一般为青壮年,由于在发病前需要有一段致敏时间,小儿花粉症到了四五岁以后才逐渐增多。

    为什么同样接触花粉,有的人发病而有的人却不发病呢?这除了与树花粉的接触量有关外,还与个人的过敏体质有关。

    春季花粉症的治疗

    发生了花粉症也不必太着急,因为春天的花粉症和夏秋的花粉症不一样,这些树花粉的致敏性要弱一些,引起的症状也不太重,十几天就过去了。有许多抗过敏的药物可以减轻鼻眼过敏症状,如直接滴入减充血剂可减轻鼻堵。不过这里要提醒一下,减充血剂只能短期应用,否则,少则5天,多则10天,就会引起药物性鼻炎。这时每次滴药后鼻堵只是暂时减轻,接着反而加重,用时不可不慎。色甘酸钠或皮质激素滴鼻剂可减轻鼻症状,发生效果的时间是在用药1~2周以后,因此不能期望它们在用药后立刻发生作用。在每年的发病前1~2周用药最好,可起到预防的效果。

    在致敏花粉飘散的季节,尽可能呆在室内,并关窗闭户可减少发病,如能暂时避居它处更好。

更多中药材
  • 一、紫黑色,供血不足,有积寒二、紫色,并伴有黑斑,气血不畅通三、紫色,并有深浅不一的块状风湿四、鲜红而艳,局部发热,阳症、热症、实症,热毒炽盛,体质阴虚火旺。你拔完罐的罐是什么颜色呢?......
  • 一、(附子理中丸)用于脾胃虚寒二、(参苓白术散)用于脾胃气虚三、(香砂养胃丸)用于胃阳不足,湿阻胃气导致的胃痛四、(保和丸)用于脾胃不运,还伴有积食最后提醒大家一点,中成药虽然服用方便,但是作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好还是在医生的辨证论治下指导......
  • 出汗是人体排泄和调节体温的一种生理功能,但是出汗的方式、汗量、汗色和汗味发生改变,则为病理现象,颇为某些疾病的前兆。正常情况人体的头面部容易出汗,因为头面部人体的一身阳气所在,头为诸阳之首,所以阳热之气首先表现在面部。因此,活动后,特别是大......
  • 一,胃肠积滞有内热,大便干燥容易造成便秘。二,宝宝喝水少,蔬菜吃的少,进食纤维素的含量很低,肠蠕动弱,会造成大便秘结。三,宝宝拒绝排便,因为肛门有痔疮或肛裂,排便时疼痛,所以拒绝排便。长期不排便可导致大便更加干燥,不容易排出,形成恶性循环。......
  • 第一,脾胃不好有可能消化功能比较差,要注意调整饮食结构,不吃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也不要吃过硬、过酸、过烫的食物。建议饮食易消化,适当摄入蛋白类食物,少吃油腻肉食。第二,注意三餐规律,饮食有节,千万不能暴饮暴食。第三,饭后要尽量适当活动,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