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长夏防湿邪防病

    水多则成湿。在祖国医学中,湿为“长夏”的主气。长夏正当夏秋之交,雨水较多,时阳热正炽,水气上腾,是一年之中湿气最盛的季节。

    气象学上用“湿度”来表明空气干燥与潮湿的程度。表示湿度有多种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相对湿度,即大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之比,用百分数表示。若大气中没有水汽,则相对湿度为零;如大气中水汽压与相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相等,达到饱和,相对湿度则为100%。

    湿度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若湿度太大,超出了人体的适应能力,则会导致生病。中医认为,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外湿多由于天气多雨、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久卧湿地、居处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内湿多因体质虚弱、脾失健运、水湿停聚而生。外湿与内湿虽有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又常会相互影响。伤于外湿,湿邪困脾,不能健运,则湿从内生;而脾阳虚损,水湿不化,亦易招致外湿侵袭。

    湿属于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粘滞,故致病往往缠绵难愈,病程较长。如湿邪外侵肌表,其症状表现为头重如裹,身体困乏,四肢酸楚。湿邪留滞经络关节,则会肌肤麻木,关节疼痛。若体弱阳虚,湿邪困脾,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则易出现胸闷脘痞、腹部胀满、消化不良、腹痛腹泻、尿少水肿等症状。正如《内经》中说:“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湿邪流注下焦,则见小便浑浊、妇女白带增多等症状。

    湿邪又易与暑邪、热邪、风邪、寒邪结合,共同对人造成损害。夏秋之交,天气炎热时,湿邪易与暑邪、热邪结合为暑湿、湿热侵犯人体;若雨多气温下降,或夜晚受凉,则寒与湿结合;中秋之后风多,则易为风湿。特别是风寒湿三气一起侵袭关节、肌肉,则易患关节疼痛。临床所见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等,表现为关节肌肉疼痛、伸屈不利,肌肤麻木等症状,无不与湿邪有关。所以,夏秋之交要特别重视防止湿邪侵袭,以免危害机体健康。

    保持居处干燥平时要注意开窗通风(特别是晴天或有风的天气),防止居处和被褥潮湿。若室外特别潮湿时,则最好关闭门窗,以防湿气进入。居室的湿度应保持在50%~60%为宜。若被褥潮湿,可用电吹风吹一吹。

    避免涉水淋雨夏季要随身携带雨具,雨天要做好防护,尽量避免淋雨,走路时尽量不要趟水。此外,不要在潮湿之地久留或长时间坐卧,也不可睡卧于水泥或瓷砖地上。天气再热,也不要用冷水浇头和冲身。

    保持身体干燥在大汗、雨淋或游泳之后,要及时擦干身体,换上清洁干燥的衣服,以防湿邪侵袭肌肉、关节。

    少吃生冷脾虚湿胜之人,平时应少吃生冷瓜果,以防伤损脾胃之阳。宜经常吃些山药、苡薏仁、赤小豆、白扁豆、半夏、莲子、芡实等有健脾除湿作用的药食,这对增强体质、防止湿邪侵袭有益。

    及早就医患有头重身痛、风湿关节疼痛、肌肉酸楚以及腹痛腹泻等疾病者,应及早就医。一般症状较轻者,服用九味羌活丸(头重身痛、风湿肌肉疼痛)、藿香正气丸(水)等治疗功效也很好。

    文/孙清廉

更多中药材
  • 吃什么不等于长什么,吃肉不等于长肉,吃素不等于你就会变瘦。比如面条、米饭之类的都是素食,只吃这些是不会变瘦的,相反还容易变胖,而且营养也跟不上。因为素食里面的一大部分是碳水化合物,被我们吃进去之后转化成了糖,然后这么多的糖堆积在你的身体,你......
  • 如果患者体质比较强壮,身体素质较好,抵抗力较强,没有糖尿病或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此时不易发生感染。若针灸后几个小时后进行洗头,且洗淋浴,流水时间较短,尤其是男性患者,头发干得比较快,此时洗问题也不大。对于部分患者而言,若头发过长,且洗头时间......
  • 针灸痛不痛?每个人的个人感受不一样,在针刺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产生一定的疼痛,特别是在进针,也就是用针灸针刺破人体的表皮,把针灸针刺入人体的穴位的过程中是有痛感的,但是这种疼痛通常比较轻微,会控制在人体能够接受的程度之内。当进针之后,通常会进......
  • 拔罐时罐的材质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陶制火罐,玻璃火罐外,流行的家用拔罐器使用也很方便。各种材质的罐负压力度有所不同,但是一般以每次拔罐10到15分钟为宜,因为每次拔罐的主要原理在于负压,而不在于时间。如果负压很大的情况下,拔罐时间过长或者直......
  • 火罐和洗澡顺序要注意,可以洗完澡后拔罐,但是绝不能在拔罐之后立即洗澡。拔罐后皮肤处于一种脆弱的状态,这个时候洗澡很容易造成皮肤损伤发炎,拔罐后更不能洗冷水澡,因为此时皮肤处于毛孔张开的状态,容易使寒邪侵入而引发其他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