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夏日勿忘防湿病防病

    湿病是中医独有的病名,也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尤其在湿度高的夏季里,阴雨连绵,气候湿热,人体最容易遭湿邪侵袭,罹患湿病。

    “中湿”最主要的表现是头重、头闷,好像用布包裹一样,全身肌肉酸重,懒惰,胸闷不舒,口黏或有些甜味,舌苔也随之变厚。部分还伴有怕冷,但体温不太高等症状,此类情况中医称为表湿。另外,长时间在水中作业或经常淋雨,居住的地方潮湿,也能诱发湿病,此类情况则统称为“外湿”。还有“内湿”,中医认为与饮食不规律,没有节制,或过食瓜果、生冷、油腻、甜食有关,可以导致“脾湿”。

    湿邪侵犯人体后,常会随人体质而有寒化、热化的不同转变。体质一向虚寒的人,湿从寒化而为寒湿;体质一向阳热者,则常从热化而成湿热。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湿邪致病的范围相当广泛,可以波及全身各个系统或器官。以下介绍几种夏季常见湿病的症状和用药。

    急性肠胃炎 中医认为多由饮食不洁,过食生冷或感受暑湿邪气而致,并辨证湿热和寒湿两型。湿热型可见吐泻频繁,大便如黄水,味臭,肛门灼热,口渴心烦,舌质红,苔黄腻。中医在治疗时常选用葛根、黄芩、黄连、蚕砂、通草、滑石、车前子清热利湿。寒湿型可见呕吐,水样便,身重体倦,胸腹胀闷,腹痛肠鸣,尿少不渴,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治疗时常以藿香、佩兰、苍术、茯苓、半夏、紫苏、陈皮、干姜、泽泻等药来散寒燥湿,芳香化浊。

    肠伤寒 类似于中医的湿温病。此病病势缠绵,变化多端,治疗复杂。中医常根据患者具体属于湿重还是热重,以及病位和病程来选用治疗药物。常用方剂有三仁汤、连朴饮、黄芩滑石汤等。

    风湿性关节炎 属中医的“痹证”,一般又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三类。其中典型的“中湿”后表现为着痹,症状是关节酸痛着重,固定不移,屈伸不利,天阴甚,肌肤麻木。在中医看来,是湿邪留滞经络的表现,又叫湿痹。治疗以祛风除湿通络为主,常用羌活、独活、防风、秦艽、苍术、薏苡仁、防己、木瓜、地龙等治疗。

    急性泌尿系感染 由于湿热下注膀胱所致,症状见发热,腰痛,尿频、尿急、尿痛,小便混浊不清,尿道有烧灼感,舌苔黄腻,脉滑数。治疗宜清利湿热,中医常用的药物有扁蓄、瞿麦、滑石、石韦、车前子、竹叶等。

    另外,须特别注意的是:夏季不仅仅要预防中暑,更要预防“中湿”。为此,居处环境要干燥通风,避免受潮,不要淋雨受湿,不要久泡冷水,以防外湿。饮食以清淡和容易消化的食物为宜,少吃生冷、油腻的食物,特别是含肥油的肉汤,同时切忌过食冰冻饮料,否则伤及脾胃阳气也会引发内湿。南方某些地区在夏季有用鲜藿香、鲜佩兰等芳香化湿药物作为饮料服用的习惯,可称得上是一种较好的预防湿病的方法。

更多中药材
  • 知百地黄丸呢,出自于清代的《医宗金鉴》是在六味地黄汤的基础之上加了知母和黄柏,经常呢用于治疗肾病,糖尿病,更年期综合症,男性的遗精,早泄,不育症等,这些疾病会表现为潮热,颧红,口干,烦躁以及失眠盗汗等阴虚火旺的人群。......
  • 黄芪能够增强免疫力,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有很多这样的研究,所以很多人用它来泡水代茶,去预防治疗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反复的感冒,哮喘以及慢性胃炎等等。但是大家在使用的时候呢,把握好它的适应症很关键,凡是由于脾肺气虚而出现气短,乏力,自汗......
  • 为什么说补中益气丸是办公室人群的常备药?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压力,过度的用脑和经常熬夜,很多人就会出现胸闷气短,食欲下降,懒言啊,甚至于肛门下坠啊这些症状,这是中气耗伤的表现。而补中益气丸当中的白术、柴胡、人参、黄芪等这些药呢,可以益气......
  • 很多人特别是男性啊,经常大便不成形,尤其是在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及喝酒之后,症状会更严重,很多人第一反应呢是用止泻的药物,但是效果往往不理想,有这种症状大多和肠道的慢性炎症,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等这些疾病有关系,所以说不能只是止泻,......
  • 一些便秘的人用了很多的办法都没有效果,可以推荐一个《四消丸》给大家。这个药呢出自于清代的《饲鹤亭集方》是由牵牛子、猪牙皂、大黄、槟榔等这些药物组成,能消痰、消水、消食、通便,适用于大便干结严重,体质壮实的便秘患者,对阴虚便秘和气虚便秘的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