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闭藏精气健身抗寒

    中医学认为精气是五脏六腑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营养物质,它来源于水谷,由胃消化,由脾运化,又藏于肾,而又随时供应五脏六腑的需要。冬季天气严寒,冰天雪地,人体需要精气供给五脏六腑的生理需要,以提高肌体抗寒能力。

    1.清心寡欲不扰阳气

    历代有名的养生家都主张清心寡欲以健身。《黄帝内经.素问.五过论》说:“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告诉我们,突然欢乐,或突然痛苦,无论先乐后苦,都会耗伤元气,使元气衰竭,形体败坏。

    《孟子.尽心章》说“养心莫善于寡欲”。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延年却病笺》说“养生之方,首先节欲。”这是因为“神虑淡则血气和”。《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清静则内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这都说明了一道理,清心寡欲,就能使心神不受扰乱,心静而神安,心神俱安了,闭藏的精气才不会受到干扰。

    2.节欲养精以健身,提高抗寒能力

    冬季应节欲养精,可以健身,能够提高抗寒能力。历代养生家对性行为都主张节制,指出不加节制的危害。元代李鹏飞在《三元延寿参赞书·欲不可纵》中指出:“乐(贪)色不节(制)则精(元精)耗,轻用不止则精散。”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精少则病,精尽则死。”他再三告诫人们:“不可不思,不可不慎”。在冬天,就更应节欲,不宜多耗精气了。因为多耗精气,就是逆自然规律而倒行逆施,其危害就更大了。

    3.温固下元以健身,提高抗寒能力

    中医医学家认为肾脏主水藏精,又主命门之火,为人身“元阴、元阳”之气所在,人体的内脏功能和生长发育,以及健身等无不有赖于肾水、命火之相济。《景岳全书》说:“命门为精血之海,脾胃为水谷之海,均为五脏六腑之本;然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而脾胃为中州之土,非火不能生……”又说:“命门有火侯,即元阳之谓也,即生物之火也。”由此,在冬天宜温补肾脏,壮命门之火以益阳气,老年人肾气渐衰,更宜温固下元。

    温固下元之法有:

    (1)可练肾脏导引法:盘坐,两手从胸前上抬至头顶,手心向上,手指向后,先向左转腰45度,身体复正;然后左手下降放置左膝上,右手挽住左手的肘关节。如此左右各10次。再起身,身体略前倾,以左足为重心,右足踩后踏数10次;再以右足为重心,左足前踩后踏数10次。

    (2)下身双肢要穿暖,小孩、老人尤其要注意。

    (3)每日睡前,早晨起床,用温水(30-40度)浸烫双足。

    (4)12点至2点,晒背,晒足。

    (5)晚上不宜久坐,宜早睡,要坐则用毯子护膝护腰;

    (6)睡眠时,老人、小孩肢下,腰部宜放热水袋(注意防烫伤)。

    (7)可食些温补肾阳的食物,如羊肉、胡桃。但大热之品不宜食用。

更多中药材
  • 第一种药材:(绵茵陈)它具有清湿退热作用,用于三焦的湿热。第二种药材:(苍竹)这味药材也是祛湿的良药,它还有一定的健脾的作用,脾是运化湿气的,脾的功能强建了,湿气运化的多了,就不会有大量的湿气淤积在身体,适用于湿气比较重引发的舌苔白腻,腹痛......
  • 第一:脾气虚症,通常表现为容易腹胀,胃口下降,大便稀溏不成形,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者是苍白无华,舌质淡,胎白,中医治疗上一般以健脾补气为主。第二:脾阳虚通常表现为腹部容易感到冷,吃不了凉的食物,喜欢温热,四肢不温,小便清长,大便稀溏,中医......
  • 陈皮作为一种用途很广的中药材,它主要有理气调中,燥湿化痰的作用,并且它归脾肺经,在治疗脾胃气滞、食滞,咳嗽化痰上有独特的作用,如果您是因为脾虚引起的腹胀,痰多湿重,那就可以用它,但是呢,如果你是脾胃虚比较明显,这个时候就需要配党参,白术这些......
  • 这位朋友其实啊就是一个很典型的裂纹舌淡有脾虚的一个现象,裂纹舌大家都知道,最常见的一个原因啊,就是脾虚湿盛所导致。脾最主要的功能就在于运化体内的水谷精微,如果脾虚水谷精微和气血就不能濡养我们的舌体,同时体虚会导致体内形成湿气,这个湿气又上犯......
  • 在中药当中呢,有一个很著名的方子叫左归丸啊,使用很普遍,被称为加强版的六味地黄丸,它呢出自于明代的景岳全书,由熟地,山萸肉,鹿角胶,龟板胶,菟丝子等这些药物组成,主要的功效是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啊,用于治疗真阴肾水不足而出现的体虚发热,自汗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