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中药临床药学研究现状

    中药临床药学是将中医、中药有机结合而产生的一门古老而又新颖的学科。近年运用现代科技方法对中医药理论进行研究并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研究中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1.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中医药配伍理论的研究采用药理、毒理及药物分析等方法对“十八反、十九畏”进行多方面的研究,证明了其中某些配伍确可导致毒性增加或药效降低,说明了传统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如通过人参与藜芦配伍应用前、后小鼠耐疲劳能力的研究表明,与藜芦配伍后人参的抗疲劳作用明显减弱。运用前述方法对经典处方配伍的合理性进行的深入研究亦取得突破。如四逆汤由附子、甘草、干姜组成,对此3味药物配伍前、后有效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结果表明,附子加甘草,其乌头碱类生物碱降低28.7%,附子加干姜则乌头碱类生物碱含量增加36.4%。四逆汤中甘草对附子解毒作用的相关分析也证明,附子与另两味共煎,有减毒增效作用。大量实验表明,很多经典古方通过合理配伍可达到药效增强、毒副作用降低的效果,证明了传统中药配伍理论的合理性。2.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性味、归经等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这类研究成为近年的热点课题之一,它证明了传统中药药性理论的科学性,为更好地指导中医临床用药提供了佐证。如以动物各脏器组织中环磷腺苷和环磷鸟苷水平的变化为指标,对中药五味子、鱼腥草、汉防已等归经的研究结果与传统理论有较大的相近性。中药归经理论为进一步研究中药在体内的分布代谢提供了帮助。3.药代动力学研究 目前运用化学测定法和生物效应法已对120多种中药中的有效成分进行了药代动力学研究,很好地解决了对那些有效成分不明、活性成分易变、无合适检测方法且又具有显著药理效应或毒理效应的药物的分析研究。如苦参碱的利胆作用、鱼腥草的抗菌作用等,成功开发出了近百种以中药有效成分为主的中药注射剂。4.中药间及中西药之间的配伍研究 如采用琼脂稀释法对黄连与TWP配伍前、后,TMP对5种不同细菌体外抗菌作用的研究表明,两者联合有协同之效。穿琥宁注射液与25种中药注射液配伍稳定性的考察、双黄连粉针与7种常用注射液配伍变化等多项大样本研究,均为合理应用中药注射剂,保证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了实验依据。5.中药不良反应监测 近20年来通过对中药不良反应的深入监测、不仅发现了大量的中药不良反应案例,打破了人们多年形成的中药安全无毒的观念,而且对引发原因亦进行了深入探究,如对双黄连制剂不良反应的系列研究揭示其不良反应发生频率及程度与所含成分、患者年龄、体质、给药方法等有密切关系,为合理运用中药提供了有益的启示。6.煎药方法研究 以总固体含量及微生物限度为指标,对中药抽出机法与直火加热法、蒸汽煎药法制备的中药汤剂质量进行比较,评价此三种方法的优劣。通过对药物单煎与共煎提取物中化学成分的比较,对传统中药配伍及煎煮方法进行试验研究,证明了黄连与黄柏共煎其有效成分小檗碱含量高,进而提示了两者配伍的科学性。对中药茎、叶、花、根、子实、果皮、枝干、皮藤等53种中药的重量、加水量、倒出量、吸蓄量进行实验研究,初步得出处方药重量、加水量、火候、煎煮时间和煎出量之间的关系及相关的计算公式,为完善中药煎煮方法提供了参考。

更多中药材
  • 第一。过咸,这个问题尤其在东北,我要特殊强调一下,因为我们东北人口味偏重。吃的一些东西就得是啥呀,太咸点儿的,那有味,入味,所以说老年人过咸绝对没有好处,因为过咸的话它会导致我们什么,这种体内的水液潴留过多,也就是说白了与我们这种高血压发病......
  • 首先呢,久坐对于这种血液循环的一个影响,久坐它容易造成我们人体的这种气血流通迟滞,继而呢,对这些有一些冠心病,脑血管疾病,高血脂的患者朋友,那么是不太友好的,对于这些类疾病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说有这些基础疾病的朋友们呢,一定要注意这一点。第......
  • 那么什么是健康的饮水量?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知道,每个人他每天排出的水的量应该是小于等于摄入水的量,这才是健康的,或者是等于,那当然是最完美了。那么每个人排出怎么去计算呢?大概有小便和汗液两个部分,大概正常人每天24小时排出尿量应该在......
  • 之前我也跟大家讲过,关于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而且六淫之邪皆令人咳,都在说明咳嗽这个病太好得了,而且不好治。因为它所出现的一些原因太复杂太多了,就比如说有些人是外感咳嗽,比如说你感冒了,他就引发了咳嗽,这种咳嗽通常来讲病程比较短,起病......
  • 上周接诊的一位二次复诊的患者,进诊室的第一句话就是要感谢我,说现在他这种咳嗽的症状大为渐强,因为他咳嗽已经三年多的一个时间了,怎么治效果都不是特别的满意,而且这三年多的时间使他精神备受折磨,因为反复的咳嗽又是今天怀疑嗓子里边长东西了,又是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