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跟痛症的中医治疗

    跟痛证是指跟骨跖面疼痛的慢性骨内科疾患。足跟疼痛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它是指各种足跟部疾病引起的一种症状,由骨本身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所产生。常见有五种类型:①足跟脂肪垫炎:跟垫发炎,跟骨跖面疼痛、肿胀,足跟负重区内侧压痛,部分高龄患者局部可触及纤维索块;②跟部滑囊炎:跟骨下、跟骨后、跟腱后滑囊发炎,局部疼痛、肿胀、压痛、感染,可引起红肿;③跟腱周围炎:跟腱区疼痛肿胀、压痛、摩擦感,炎症波及腱鞘可出现轹轧音,踝关节背屈,跖屈可加重疼痛;④跖腱膜炎:跟下或足疼痛,足底紧张感,跟骨关节前缘压痛,牵扯跖腱膜,可使疼痛加重;⑤跟骨刺:跟骨剌是x线片象,足跟痛的原因不一定是骨刺本身引起,而是以跖腱膜与跟腱附着处的慢性炎症为病理基础,以晨起疼痛较重,稍活动后疼痛减轻,行走过久疼痛加重,跟骨跖面跟骨结节处有压痛的特征。跟痛证的发病部位不同,足跟疼痛的症状具有共性。

    《诸病源侯论》称足跟痛为“脚根颓”。书云:“脚根颓者脚跟忽痛,不得着也,世俗呼为脚根颓。”《丹溪心法》及后世医家都称为“足跟痛”。足跟部为肾经之所主,足少阴肾经起于足下趾,斜行足心,至内踝后,下入足跟。足跟处乃阴阳二跷发源之所,阳跷脉、阴跷脉均起于足跟,阳跷脉、阴跷脉各主人体左右之阴阳,肾为人体阴阳之根本,藏精主骨生髓,因此足跟痛与人体肾阴、肾阳的虚损密切相关,是跟痛证多发于中、老年人的原因所在。在肾虚的基础上可挟有寒湿或湿热。足居下,而多受湿,肾虚正气不足,寒湿之邪,乘虚外侵,凝滞于下,湿郁成热,湿热相搏,致经脉郁滞,瘀血内阻,其痛作矣或足部有所损伤,亦可致瘀血内阻。故跟痛症其病,以肾虚为本,瘀滞为标,外邪多为寒湿凝聚。

    对于跟痛症的治疗,笔者采取益肾活血法,并施行全身用药与局部用药相结合的方法。跟痛症患者以肾虚为多,所以全身用药重在益肾。《张氏医通》云:“肾藏精阴虚者,则足胫热而足跟痛,六味丸加龟板、肉桂,阳虚者,则不能久立,而足跟痛八味丸,挟湿者,必重著而肿,肥人,湿痰流注。凡下部痛,多用药酒,殊不知病甚于冬者,为寒湿,故宜用药,若春夏甚而秋冬减者,此属湿热,若用药酒,是反助其湿也。”跟痛症中足跟垫脂肪炎,以高龄患者居多,多以肾阳不足为特征。患者足跟冷痛,自觉无足垫,犹如骨头直接踏地,不能久站、久蹲,此乃老年人跟垫萎缩、变薄所致。临床用右归丸治疗,治疗宜温补肾阳,填精补血,以收培补肾中之阳之效,兼寒湿者加桂心,以温通血脉祛寒,加独活、木瓜,以除下部寒湿。跟部滑囊炎、跖腱膜炎、跟腱周围炎及跟骨刺,可表现为偏肾阴虚或肾阳虚,偏阴虚者用六味丸加龟板、肉桂、黄柏,偏阳虚者用八味丸。治疗中必须阴阳互补,阴中求阳,阳中求阴。跟痛证的五个类型均以足跟痛为共性,其特点为痛有定处,固定不移,病因为足部经脉和瘀血阻滞,不通则痛所致。临证笔者以活血通络为法,采用本院研制的消瘀膏外敷治疗跟痛症。消瘀膏由赤芍、泽兰、紫荆皮等药组成,用其外敷,可取消瘀止痛、直达病所之效。寒湿偏重者用酒调消瘀膏;湿热偏盛者用醋调消瘀膏。这种内服外敷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有利于培补肾阴肾阳,消瘀止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更多中药材
  • 说到肾虚,大家都很熟悉。腰痛是肾虚吗?肾虚是肾脏问题吗?肾虚会导致透析吗?什么是肾虚,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肾虚。肾脏是人体的先天性基础,任何疾病在特异性表现中,或多或少都会有肾脏缺乏的表现。肾脏精气的强度是影响人类衰老的重要物质基础。而长期疾......
  • 蜂蜜,也被称为冬季酿造。这主要是因为蜜蜂收集和酿造的困难。宋代大诗人苏哲在《第二韵王适元日,曹焕的第二首歌》中写道:井底屠酥浸泡老方,冬季在床头酿造琼浆。蜂蜜采用百花精华,被称为女性美容圣药。经常吃蜂蜜可以让人们脸像桃花。它对妇女、年轻人,......
  • 咳嗽有两种: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急性咳嗽主要由上呼吸道感染或过敏性鼻炎引起,并吸入刺激性物质。因此,急性咳嗽通常伴随着因素的恢复而改善。与急性咳嗽相比,引起慢性咳嗽的因素很多,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鼻涕倒流、支气管扩张等,以及肿瘤、心脏病和......
  • 在炎热的夏天,西瓜可以被视为最受欢迎的纯天然饮料。在中医中,它被称为天然白虎汤,是清热、解暑、利尿的好产品。然而,西瓜并不适合所有人,以下人应该受到限制:体质弱,容易疲劳,怕冷的人。西瓜性寒,以上人群体质虚寒,阳气虚弱,多吃会寒上加寒。肾功......
  • 艾叶怎么吃艾叶粥驴胶20g,干蒿叶10g,红糖1汤匙。用糯米,加药汁,煮至完全溶解(搅拌),加入红糖搅拌均匀。一天两次。艾叶红糖水。姜5片,枣5片,艾叶15克,红糖适量,水煎。用于缓解女性痛经。艾叶红糖鸡蛋。将15克艾叶放入冷水中,用大火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