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从张元素学术角度浅析《内经》五脏五味补泻理论(1)

    摘要:五脏五味补泻理论最早源于《内经》,是正确阐释中药归经理论的源头之一,对指导临床灵活遣药制方有着深远的意义。金元时期医家张元素探究《内经》,曾对其有所研究。本文试从张元素的学术角度去阐发此理论,望能从中总结临床用药的普遍规律。

    关键词:张元素;黄帝内经;五脏五味补泻;理论探讨

    1历史源流

    张元素,字洁古,为金元时期易水学派的开山者,张氏探究《内经》,师法仲景,遣药制方的理论是其学术成就的重要一方面。而这个理论概括来说又有几个主要组成部分,而其中五脏五味补泻理论是张氏对《内经》原文的补充,是其独到的用药经验,对后世临证遣药给予莫大的启示,临床价值很高。故本文以寻求《内经》原意为基础,结合张元素的用药,对五脏五味补泻理论进行阐发。

    《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草……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白术……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诃子……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知母;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用辛补之细辛,酸泻之芍药……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芒硝,用咸补之泽泻,甘泻之人参、黄芪、甘草……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草,用苦泻之黄连,甘补之人参……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用酸补之五味子,辛泻之桑白皮……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黄柏,用苦补之地黄,咸泻之泽泻。”(小字部分即张元素补充的药物)这是内经关于五味与五脏的关系进行的专章论述。张元素在此理论指导下,结合临床实践有所阐发,在其著作《医学启源》中为此理论的欲、补、泻均一一补充了药物,之后又被李时珍收入《本草纲目》的《序例》中,并命之为“五脏五味补泻”。

    2分脏辨析

    2.1肝的五味补泻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张景岳云:“肝为将军之官,其志怒,其气急,急则自伤,反为所苦,故宜食甘以缓之,则急者可平,柔能制刚也。”[1]全元起云:“肝苦急,是其气有余,木性柔软,有余则急,故以甘缓之,且调中,以实脾也。”[2]

    总结上两注,可有两点所得:①肝之急,是由肝本身之生理所决定的。肝主疏泄条达,太过不及皆为病,气有余为过,过则自伤而怒,甚者侵犯它脏出现乘脾或者侮金,这便是“急”。②甘以缓之的实质在于调中实脾,即所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通过实土,达到抑木的目的,此亦不治而治之之法,故曰“柔能制刚”。张氏用甘草缓肝急,无独有偶,很自然地令人想起另一个名方——甘麦大枣汤。张仲景用之治疗妇人脏燥,此即甘以缓之之意。且方中三药甘温平和,均入脾经,与《内经》调中实脾缓肝的治则乃一脉相承的。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首先,笔者认为须界定此处补泻的内涵。李中梓提到“违其性则苦,遂其性则欲,本脏所恶,即名为泻,本脏所喜,即名为补。”这提醒我们考虑此处“补”与“泻”应立足于本脏的生理特性的基点上。肝如此,它脏也应准此。以肝为例,肝木性喜条达而恶抑郁。散之,则条达,辛能散,故食辛以散之,遂其性则补,反其性则泻,肝木喜辛散而恶酸收,故辛为补而酸为泻。若误以为其中补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意思,则与《内经》的原意相去甚远了。同时,笔者也注意到张元素补肝用的是细辛,补肝即遂肝性,临床上细辛用途主要有二:一是用治阴寒内盛,寒痰蕴肺之证;二是与黄柏、黄连等相配治风火牙痛,口腔溃疡,即宗《内经》郁而发之之旨。在未读此文之前,笔者围绕“郁火”曾有诸多疑问。而体会到细辛补(散)肝治郁火的内涵后,诸如郁火的定位及用药依据问题都得到解释。

    2.2心的五味补泻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全元起云:“心苦缓,是心气虚。”[2]高士宗云:“心主夏火,有炎上迅速之机,苦缓而不收,心则苦也。治之之法,当酸味以收之。酸收者,助心气而使之上炎也。”[3]

    上两注说明①心主缓,即所谓心神心气的涣散不收。②通过酸性药味的收敛作用,达到凝心神、固心气的作用。四季之中,心主夏,夏又易伤于暑。暑为阳热之邪,性开泄而能耗气伤津,令人脉虚汗泄。因汗为心之液,汗出过多便会引起心气的亏虚。生脉散治暑伤元气,自汗脉虚有奇功,方中五味子酸温收涩,敛阴止汗,此正和“心苦缓,酸以收之”的宗旨。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高士宗云:“心病则火炎,故心欲软。治之之法,当食咸味以软之,咸能软坚也。”[3]张琦云:“火甚则躁,咸为水,化水以济火也。水火交则神足,故曰补。火性急速,甘则反其性而缓之,故曰泻。”[4]再查张元素为之补充的药物,可见软为芒硝,补为泽泻,泻为甘草、参、芪。此处之“泻”是最发人深思的,用参、芪、草来泻心乍一看来真是不可思议。然这又再次证明此补泻并非为虚实而设,只是言心为火脏的特性。用芒硝、泽泻之咸以化水降火为补,而参、芪、草甘温助火,逆其性则为泻。

更多中药材
  • 党参能益气养血、健脾、补肺生津,跟人参有类似的功效,但是药性平和,它补气而不上火,补水而不生湿,养血而不滋腻,所以还有个小人参的称号。正因为它的药性平和,所以跟各种不同药物的搭配都能起到不同的作用。党参配黄芪,适合虚咳气喘、易疲劳、抵抗力差......
  • 一、天麻富含天麻素、香荚蓝素、抗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其性辛温、无毒,有抗气绝、抗风湿、镇静、镇痉、镇痛、补虚、平肝吸风的功效,功能主治平肝吸风止痉。用于头痛、眩晕、肢体麻木、抽搐、破伤风、头昏眼花、神经衰弱、风寒失痹、小儿经风等症。临床......
  • 它健脾主要是对于脾阴不足和胃火比较旺的人,另外对于慢性腹泻、慢性胃肠功能不好,它还有健脾止泻的作用。除了健脾,山药对一些肺气虚、肺阴虚也有帮助,通常可以用淮山搭配莲子、百合、玉竹来作为食疗清补。除了这些,山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滋养肾阴......
  • 一、可以清热解毒,甘草在中药里有调和百药的作用,就是很多有毒的药物,吃的时候可以加以甘草来缓解毒性。二、清热,它可以祛痰止咳,像甘草合剂就是以甘草为主来提取的一些有效成分。三、缓急止痛,缓急止痛是针对一些肌肉痉挛性的疼痛,《芍药甘草汤》就可......
  • 黄芪补一身之气,因为我们补气的药除了黄芪之外也有不少,像白术也是补气的。那么至于说我们这个从中医的成方来讲,补气的那个成方是四君子,参苓术草,加起来就是补气的。只有一味黄芪也可以起到完全补气的作用,那么吃上之后呢,就是比如身体乏力啊这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