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读医漫谈

    吾曾多次修研于中医各院校之门,亦得诸名家教诲。受益良多。然所睹所感亦复不少。

    今就徐氏大椿《洄溪医案》“血痢”一案所载,谈点个人见解。

    “洞庭葛狁诚,患血痢五年,日夜百余次,约去血数石,骨瘦如柴,饮食不进,举家以为必无生理。余友姜君锡常次子萼芳,从余学医于山中,病者即萼芳妻弟也。锡常怜之,令同萼芳寄膳余家,朝夕珍视。余先用滋补之剂以养其血脉,复用开胃之药以滋其化源,稍健而能食。久痢至五载,大肠之内必生漏管,遂以填补之品塞其空窍,痢日减,饭日增,不半年而每食饭必六七碗,至冬病痊愈。丰肥强壮,归至家,亲戚俱不相识认,无不叹以为奇。”

    此案有理有法,层层剖析,步步为营。乃古今医案中少见之佳品,非学识博深者不能道其只字也!

    但灵胎先生所处时代,亦中医鼎盛之际也。张璐玉、尤在泾、王子接、叶天士、王士雄、马元仪等均辉相交映、光耀一时,其间又以灵胎先生为最。其曾祖、祖父皆学博多才,凡词、章、医、卜靡不知晓。至灵胎,均冀望其能秉承祖训、光大家声。故所教甚严、所学更广。灵胎学有根底,以四书五经、《黄》、《易》、《老》、《庄》为本,旁及程朱理学、星象水利。所谓不通五经,不知有仁义纲常之道;不读《内》、《难》,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远;不读星象水利,不知格物之理。

    而现今则事过境迁,中医所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正日益萎缩,不固本澄源,反以“科学”为外衣,上演着“皇帝新装”之类的闹剧,纵有三五有识之士振臂高呼又如奈何?

    另外现今临床即便有如许重证,如若之医,病人亦不免于死,何则?

    其一,病者必无此耐心而中途改辙易弦,转求他法。

    其二,医者、医院多鱼目混珠,自颂功德之辈,艺虽不精,却口舌如簧,再加之现代发达之媒体宣传,把那些连珠妙语,一贯的塞入你耳中,还怕你不信?!

    一旦你入其瓮,再把那些进口的、昂贵的、著名的各种新、奇、罕、特的药品注入血管,然后胡乱开些中药,用煎药机快速“提纯”,这种中西结合、井井有条、科学全面的治疗,病再不好,那也是“竭尽全力”而无懈可击的。

    试问这种无根底、无把握、无地放矢的诊治,如此大疾安能康复?真“不死于病,而死于医也”!

更多中药材
  • 张英栋 山西省晋中市第三人民医院瞑眩,语出《尚书·说命》,曰“药不瞑眩,厥疾弗瘳”。瞑眩反应即疾病貌似加重的好转反应。瞑眩是一种疾病治疗或者自愈过程中的动象。动者属阳,相对于静止不动、处于相持状态的人体疾病状态来说,这是由阴转阳的佳兆。对于......
  • 疱疹性口炎是以口腔内出现单个或成簇小疱疹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口腔炎症。多见于1~3岁小儿,尤其在得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传染病后易感染该病,在卫生条件差的家庭和托儿所中易传播,无明显的季节性。本病中医学称之为“口疮”。病损仅在口唇两侧者,称“燕口疮......
  • 项仁海 黑龙江省绥滨县人民医院便秘是临床常见病,时医常以泻下剂治疗,其中不乏无效者。笔者侍诊冯世纶教授,见用大黄剂甚少,而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与当归芍药散合方甚多,临床疗效显著。崔某,女,49岁。2011年5月19日初诊。便秘25年余,前医用大......
  • 苏辉  安徽省亳州市观堂镇苏氏中医诊所陈某,女,34岁。2011年7月8日初诊。慢性肠炎病史1年余。曾用西药止泻剂、柳氮磺胺等药,泻止,但停药后3天症状如前。刻诊:肠鸣辘辘,泻如骛溏,日7~8次,便时腹部隐痛不休,食冷物或外受寒冷加重,伴纳......
  • 张红光 张微微 河南省汤阴县伏道乡西水磨湾村张国兴诊所“脑血管疾病”在中医上属“中风病”范畴,其本病发生的病因主要以内因为主,内虚为本,加以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以致肝风、肝火內动,或痰湿、瘀血内阻而发病。对于症见“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