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外耳湿疹治疗

    1.风热湿邪浸渍

    主证 耳道或耳壳周围肤色潮红、灼热、瘙痒,有水泡,溃后流出黄色脂水、糜烂、黄水淋漓,干后结成黄色痂皮。揭开痂皮,则见附着于肌肤处的仍然糜烂浮腐,有脓液。由于脂水污染而使病区逐渐扩大。其中若风盛者,以奇痒为重,常于夜里为甚,影响睡眠;若湿热盛,则糜烂、灼痛、黄水淋漓为主。婴儿可有发热、烦躁、睡眠不安等症。

    证候分析:风热湿邪加以肝胆火热蒸灼肌肤,故皮肤红肿、灼热、疼痛;生有水泡,破后黄水淋漓,是为湿盛之证;瘙痒不止,是为风盛之证;灼热而痛是为热盛。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若受肝胆湿热干扰,则发热、烦躁、睡眠不安。

    治疗

    (1)内治:宜清热利湿,疏风止痒,风邪偏重者,可用消风散,方中重用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衣以祛风止痒,用苍术、苦参、木通以理湿;石膏、知母清热泻火;生地凉血清营;当归、胡麻仁养血润燥。若湿重者可选用萆薢渗湿汤,方中萆薢、薏苡仁、滑石、通草、泽泻、赤茯苓利水渗湿;黄柏清热利湿祛风;丹皮清热凉血。若湿热壅盛者,宜清热解毒祛湿,可用龙胆泻肝汤,选加金银花、菊花、蒲公英、黄柏、苦参以加强清热除湿的作用。

    (2)外治:

    ①保持患部清洁。有干痂者,可选用清热解毒,除湿止痒的药物,如花椒叶、桉树叶、桃叶等,适量煎水外洗;或用菊花、蒲公英各60g,煎水,微温外洗患部并湿敷。

    ②黄水淋漓者,可用柏石散、青黛散调敷,以清热除湿。

    ③红肿焮痛、瘙痒、出水者,可用三黄洗剂或25%黄连油混悬液外搽,以清热解毒,除湿止痒。

    ④有脓痂者,可用黄连粉撒布或涂黄连膏,以清热解毒。

    2.血虚生风化燥

    主证 大多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耳道、耳壳及周围之皮肤增厚、粗糙、皲裂、上覆痂皮或鳞屑,一般仅有痒感而少疼痛,抓搔之后,有小血点,但很快结成血痂。全身可伴有面色萎黄,饮食减少,身倦乏力,舌质淡,苔白,脉细缓等。

    证候分析:耳窍失于滋养,复为余邪所困,湿热之邪停聚,伤及肌肤,以致皮肤增厚,粗糙,久则血虚生风化燥,故皲裂,作痒;由于脾气不足,不能健运,故纳少,体倦乏力,面黄,舌质淡,脉细缓。

    治疗

    (1)内治:宜养血熄风润燥,用地黄饮,取熟地、当归、首乌养血,生地、丹皮、玄参、红花凉血活血,白蒺藜、僵蚕祛风,甘草调和诸药。全方以治血为主,而达到治风目的,正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或用参苓白术散合四物汤加减,以健脾养血滋阴,痒甚者加蝉衣、地肤子、苦参等。或用八珍汤选加薏苡仁,陈皮、砂仁、蝉衣等以健脾核风止痒。

    (2)外治:

    ①用紫连膏、碧玉散或三石散外搽,以滋润肌肤,解毒祛湿。

    ②用黄瓜藤烧炭存性,香油调搽,或穿粉散香油调搽,或紫草茸油外搽,以滋润肌肤。

    ③耳后缝间开裂者,用黄连膏纱布上撒以生肌散敷贴患处,每天换药一次至愈为止。

更多中药材
  • 我们都知道啊,肥胖是对健康有危害的,比如说这个体脂率过高,这个体内的脂肪含量过多,会引起什么?高血压,引起胰岛素抵抗,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如果体重过瘦的话会导致什么呢?一样不是非常健康。这样的偏瘦的老年人呢,这个脂肪含量比较少,甚至呢肌肉含量......
  • 这个病人呢,是一个45岁一个男性,是自己做生意啊,平时呢,应酬啊,酒局也比较多,他在这个公司例行体检的时候呢,发现重度脂肪肝,然后呢,血脂特别高,我看到他一个月之前的那个体检报告了,胆固醇是7.8,甘油三酯超过了12,他自己都说了,当时抽完......
  • 这个出汗的类型啊,有很多,中医把它分为自汗,盗汗,那还有一部分病人呢?是自汗当中的一种,是以上半身出汗为主,特别是在稍微活动之后啊,或者是吃饭之后啊,或者是喝点水,马上就出现上半身出汗,以头面或者头颈部为主。那这样的病人呢,我们就要认真的分......
  • 临床上,我们发现有些老人过度的追求这些养生或者是健康,严格控制自己的饮食,或者以全素为主,甚至连蛋奶都不吃,临床上我们发现有个别老年人甚至因为控制这些饮食造成了营养不良,甚至是严重的贫血,是在临床上都发生过,这就得不偿失了。老年人随着年龄增......
  • 大家好,大家呢都对三伏贴呢有所了解,它的完整叫法呢,应该叫做伏九贴敷法,就是在三九和三伏进行穴位的贴服,利用药物渗透的原理,刺激穴位来达到振奋阳气,祛病防病的效果。那适合哪些人群呢?伏九贴服呢,适合于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