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流痰

    流痰是发生在骨与关节间的慢性化脓性疾病。因其成脓后,可在病变附近或较远的空隙处形成脓肿,破溃后脓液稀薄如痰,故名流痰。《外科医案汇编》云:“痰凝于肌肉、筋骨、骨空之处,无形可征,有血肉可以成脓,即为流痰。”本病的特点是好发于骨与关节,病程进展缓慢,初起不红不热,化脓亦迟,脓水清稀,并夹有败絮样物质,溃后不易收口,易形成窦道,常可损筋伤骨而致残废,甚至危及生命。因本病发病部位不同,尚有许多不同名称。如发生于脊背的,叫龟背痰;发生在腰椎两旁的,叫肾俞虚痰;发生在环跳部的,叫附骨痰;发生在膝部的,叫鹤膝痰;发生在足踝部的,叫穿拐痰;发生在手指骨节的,叫蜣螂蛀等。名称虽异,但其病因、证候和治法及预后基本一致,故统称为流痰。本病相当于西医的骨与关节结核。

    【病因病机】

    多因先天不足,肾气不充,骨骼柔嫩,或外来损伤,致气血失和,风寒痰浊凝聚留于筋骨而发病。成人多因劳倦内伤,肾精亏损,骨骼空虚,正不胜邪,风寒痰浊乘虚而入,侵袭经隧骨髓而成。总之,本病的形成,先天不足,肾亏骼空,是病之本;痰浊凝聚,风寒侵袭,或有所损伤,是病之标。本病在发展过程中,其始为寒,其久为热;当其化脓之时,寒化为热,肉腐成脓;后期则阴虚火旺,虚火灼津;又由于脓水淋漓不断,常出现气血两虚的证候。

    【诊断】

    多发于儿童与青少年。常可有其他部位的结核病史,尤以肺结核最多。发病部位以脊椎最多,其次为下肢髋、膝、踝关节,其次为上肢肩、肘、腕、指等骨关节间。一般多单发。

    初期:骨内虽有病变,但外形症状不明显,不红不热,也不肿胀,仅觉患处隐隐酸痛,继则关节活动障碍,动则疼痛加剧,休息后可减轻。全身症状不明显。

    中期:病后半年至1年以上,病变部位渐渐肿起,病变附近或较远处形成脓肿,不红不热或微红热。脓熟时,患处皮肤出现透红一点,按之应指。

    后期:溃破之后,疮口流脓清稀,或夹有败絮样物质,久则疮口凹陷,周围皮色紫暗,易形成瘘管,难以收敛。如病在四肢者,则肌肉日渐萎缩;若病变在颈椎、胸椎、腰椎者,则四肢强直不遂或瘫痪不用,甚至二便失禁。如病久元气不支,食欲减退,则身体日渐消瘦,精神日渐萎顿,或伴有面色无华,形体畏寒,心悸失眠,自汗;或伴午后潮热,骨蒸盗汗,咽千口燥,食欲减退;或咳嗽痰血,渐成骨痨,预后较差。如脾胃未败,尚有治愈可能。凡病变在大关节者,治愈率较低;若在小关节者,则治愈率较高。

    流痰由于发病部位不同,各部位的流痰又有一些特殊的临床表现。

    病变在颈椎部者,患者常以手托下颌而呈颈缩俯形之态,其脓肿多出现于颈部,可引起呼吸或吞咽困难。

    病变在胸椎部者,背脊骨外突,状如龟背,走路时常以两手支撑腰胁,其脓肿多出现于肾俞附近。

    病变在腰椎部者,脊骨突出不明显,腰部挺起如板状,。行动不便。小儿如患此症,腰部僵直,失去正常生理前凸曲线。其脓肿大多出现于少腹、胯间或大腿内侧。

    病变在髋关节部者,患肢关节伸屈困难,大腿、臀部肌肉萎缩,两臀部肌肉不对称,可有跛行;患处不痛,痛反在膝部。脓肿可出现在髋关节附近或大腿外侧较远处。

    病变在膝关节部,可出现大小腿肌肉萎缩,尤以大腿肌肉为甚,关节肿胀明显,状如鹤膝,患肢渐渐不能屈伸。脓肿发生在膝关节周围,日久形成脱位或膝内翻或外翻畸形,患肢较正常为短。

    病变在踝部,踝关节前后外侧先肿胀,继而流窜向内侧,小腿肌肉萎缩,并呈内翻畸形:脓肿出现在原发病灶附近。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和血红蛋白降低,淋巴细胞数增高;红细胞沉降增快。X线摄片显示,早期滑膜肿胀,骨质疏松,有脱钙现象,以后关节软骨破坏,或有病理性脱位,骨关节面明显破坏,有死骨形成。

    【鉴别诊断】

    一、附骨疽大多发于长骨干骺端;起病较快;开始即有高热;疼痛剧烈,病变处胖肿,靠近关节的干骺端有明显叩击痛。

    二、流注发于肌肉;无固定部位,随处可生;大多为多发性;起病较快;疼痛较轻,成脓较快;溃后易收口。

    三、历节风虽也发生在关节,日久也可出现肌肉萎缩,关节变形,但初起即有寒热汗出;肢节窜痛无定处,且有多发性关节炎病史。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阳虚痰凝患部隐隐作痛.不红不热,肿胀不显,继而关节活动障碍,动则痛甚;伴神疲乏力,食欲减退,畏寒肢冷;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辨证分析:阳气不足,气血亏损,风寒痰浊之邪乘虚侵入筋骨,使骨骼气血失和,寒痰凝集,瘀阻不通,故患处隐痛,功能活动障碍;气血不足,阳气虚弱,故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为阳虚之象。

    治法:益肾温经,散寒化痰。

    方药:阳和汤加减。

    (二)痰化热酿脓局部肿胀明显,肤色转红,脓肿形成,按之应指;身热朝轻暮重;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辨证分析:风寒痰湿之邪蕴久化热,热邪蚀骨腐肉而成脓肿;精气不足,故虽已化热,而呈潮热;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治法:育阴清热,托毒透脓。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三)阴虚火旺破溃后流脓稀薄,夹有败絮样物,形成窦道;伴午后潮热,颧红,夜间盗汗,口燥咽干,食欲减退,心悸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分析:素体精气亏损,病后蕴热伤阴,溃后流脓耗伤阴血,皆可致阴液亏损,阴虚生内热,故见午后潮热,夜间盗汗,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象。

    治法:养阴除蒸。

    方药:清骨散加减。

    二、外治法

    初期用回阳玉龙膏外敷,或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盖贴;成脓期可穿刺抽脓,或切开引流;溃后期用五五丹药线提脓去腐,外敷红油膏,脓尽可用生肌散收口。若形成窦道者,用千金散附在药线上,插入窦道引流化管。

    【其他治疗】

    一、本病各期五虚象时,可内服鹿角粉,一次3G,或小金片每次4片,或虎挣散每次0.3G,——日2次。

    二、抗痨治疗.用雷米封、链霉素、乙胺丁醇等抗痨药物。

    三、根据不同病情,采用病灶清除术或关节融合术,彻底治疗原发病灶。

    【预防与调摄】

    1.增加营养,提高自身抵抗力。

    2.长期卧床,或并发瘫痪者,应注意经常帮助其变换体位和擦浴,预防褥疮发生。

    3.病变以关节为主,应限制病变关节活动。凡病变在胸、腰椎者,应睡木板床;病变在四肢关节者,应用夹板或石膏固定,亦可作皮肤牵引,以保持功能位置。

    4.积极治疗肺结核、肠结核等原发结核病灶,以预防本病发生。

    【结语】

    流痰相当于西医的骨与关节结核病。其特点是:好发于骨与关节,初起不红不热.化脓迟缓,脓水清稀并夹有败絮样物,溃后不易收口,易成窦道,常可损筋伤骨而致残废,甚则危及生命。应与附骨疽、流注、历节风相鉴别。阳虚痰凝证,治宜益肾温经、散寒化痰,方用阳和汤加减;化热酿脓证,治宜育阴清热、托毒透脓,方用托里消毒散加减;阴虚火旺证,治宜养阴除蒸,方用清骨散加减。

更多中药材
  • 在怀孕之后需要注意的事情是非常多的,尤其是在怀孕的初期,胎儿才刚开始形成,稍有不慎的话,就有可能会导致胎儿出现流产或者是发展成畸形的可能;但是这并不是说明孕妇什么都不可以吃,其实孕妇日常的饮食还是可以放松一点的,但是对于用药这一方面是不能放......
  • 受佛家文化的形象,提起金莲花大多数人会想起来佛祖脚下金光闪闪的底座,那么药中的金莲花,金莲花一般作为清热解毒之用,但与野菊花不同,金莲花是一种药物植物,金莲花多用于扁桃体炎、中耳炎、脉管炎等炎症,金莲花具有清热解毒、养肝明目和提神的功效,金......
  • 芙蓉是一个寓意十分古典雅致的词汇,常常在女性的名字中见到,寓意美好,那么木芙蓉叶你知道吗?木芙蓉叶多卷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圆状心形,3~7浅裂,裂片三角形,上表面暗黄绿色,下表面灰绿色,叶脉7~11条,两面突起,气微,味微辛,含黄酮甙......
  • 众多的花草可能表面看起来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只适合插在花瓶上供人观赏,然而随着知识社会的进一步深入,技术的发展,花草内部的元素很多时候也被当成是一种药剂,木芙蓉叶,是一种干燥叶片,有叶柄,粗约0.3厘米,黄褐色;叶片大形,常折叠,叶面灰绿色......
  • 人们嗜爱于世间之物给予我们的优待,虽然这些优待是天生的,但如若我们不加处理直接享用,有时却会出现暴殄天物的错误,蛇胆,是蛇体内贮存胆汁的胆囊,蛇胆性凉,味苦微甘;具有祛风除湿、清凉明目、解毒去痱的功效;可调补人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