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阴疮

    阴疮

    妇人阴产生疮,甚则溃疡,脓水淋漓,局部肿痛者,称为“阴疮”,又称“阴蚀”。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非特异性外阴溃疡、前庭大腺炎脓肿破溃、外阴肿瘤继发感染等疾病。

    [病因病机]

    多因湿热下注,蕴结成毒,或因正气虚弱,寒湿凝结而成。

    一、湿热

    下焦感受湿热之邪,或郁怒伤肝,肝郁化热,肝气犯脾,脾虚湿盛,湿热下注,蕴结成毒,腐肉为脓,而成阴疮。

    二、寒湿

    久居阴湿之地,或经期、产后冒雨涉水,寒湿凝滞,瘀血内停,气机不利,或痰浊内停,痰瘀交阻,肌肤失养,日久溃腐,而成阴疮。

    [辨证论治]

    首先辨别阴阳。红肿热痛,发热急骤,脓稠臭秽,或伴全身发热者,为湿热证属阳;肿块坚硬,皮色不变,日久不消,或溃后脓稀淋漓,形体虚羸者,为寒湿属阴。其次要辨善恶。溃疡症轻,毒浅,体健者,多属善候;疮疡溃腐,久不收敛,脓水淋漓,恶臭难闻者,多属热毒蕴瘀而气血衰败之恶候。治疗原则,应按热者清之、寒者温之、湿者化之、坚者削之、虚者补之、下陷者托之的原则处理,常采用内外合治的方法。

    一、湿热型

    主要证候:阴部生疮,红肿热痛,甚则溃烂流脓,粘稠臭秽,头晕目眩,口苦咽干,身热心烦,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下焦湿热,气血凝滞,蕴结成毒,腐肉成脓,故阴部生疮,红肿热痛,溃腐流脓,粘稠臭秽;湿热熏蒸,故头晕目眩,口苦咽干;热毒内蕴,则心烦身热,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滑数,为湿热邪毒之征。

    治疗法则:泻肝清热,解毒除湿。

    方药举例:龙胆泻肝汤加土茯苓、蒲公英。

    若热毒壅盛者,症见发热不退,渴喜冷饮,溃脓臭秽,治宜清热解毒,化瘀除湿,方用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

    白芷、贝母、防风、赤芍、当归尾、皂角刺、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甘草节

    方中金银花清热解毒;白芷、防风散风祛湿;赤芍、归尾、乳香、没药活血化瘀消肿;穿山甲、皂角刺活血软坚散结;陈皮、贝母理气化痰;天花粉养阴清热;甘草解毒和中。若疮久不愈,正气不足,邪毒内陷者,宜扶正托毒,方用补中益气汤。

    著日久伤阴者,治宜养阴清热解毒,方用百合地黄汤(《金匮要略》方:百合、生地黄)。

    二、寒湿型

    主要证候:阴疮坚硬,皮色不变,或有疼痛,溃后脓水淋漓,神疲倦怠,食少纳呆,舌淡,苔白腻,脉细弱。

    证候分析:寒湿凝滞,痰瘀交阻,肌肤失养,故阴疮坚硬,皮色不变,或有疼痛,溃后脓水淋漓;寒湿凝滞,脾阳不振,故神疲倦怠,食少纳呆。舌淡,苔白腻,脉细弱,为寒湿凝滞之征。

    治疗法则:温经化湿,活血散结。

    方药举例:阳和汤(《外科全生集》)加苍术、茯苓、莪术、皂角刺。

    熟地、鹿角胶、姜炭、肉桂、麻黄、甘草、白芥子

    方中熟地、鹿角胶补精血而助阳;姜炭、肉桂温经通脉;麻黄、白芥子通阳散滞消疮;莪术、皂角刺行气活血散结;苍术、茯苓燥湿利水以化浊;甘草解毒而调和诸药。

    若正虚邪盛者,症见疮久不敛,心悸气短,治宜托里消毒,方用托里消毒散《女科正宗》),

    人参、白术、黄芪、甘草、茯苓、当归、白芍、川芎、银花、白芷、皂角刺、桔梗

    方中参、术、芪、草补气助阳;当归、白芍、川芎养血和血;银花、白芷、皂角刺解毒消肿以排脓;黄芪、桔梗外提托毒。

    上一项:第十四章 前阴病>第二节 阴痒

更多中药材
  • 第一怕,怕你不运动,缺乏运动几乎是现代社会打工人的一种常态问题,那么脾虚为什么要运动呢?因为我们脾在中医上来说,主四肢和肌肉,如果你的四肢和肌肉平时很少活动,那么我们的脾胃又怎么可能强壮呢?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多多的运动。第二怕,怕你太压......
  •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问题,阴虚简单的说就是火旺,虚火旺盛,有了虚火会有什么表现呢?最常见的就是口干口渴,平时总是爱喝水,然后就会出现潮热,盗汗,有的病人严重的时候啊,一觉醒来,汗水把整个的头发全部都打湿了。还有就是五心烦热,这里的五心指的是......
  • 今天来和大家说一说,中医上讲望而知之谓之神,望面色,望形体,望舌苔,望舌质,舌下络脉可以帮助中医对患者进行辨证,我们说舌为心之苗窍,这就说明通过舌相可以看出心脏的一些病态反应,特别是舌下的青筋,可以反映心血管淤堵的这样一个苗头。通常来说,正......
  • 身体健康的人,舌头红润有光泽,舌苔表面的光滑无异常,但是如果舌头中间出现了裂痕,而且久久不会消失,这说明咱们的身体可能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要引起一定的重视。那么舌头有裂纹究竟有哪些原因呢?第一,阴虚血亏,身体内血热内盛,舌面就会出现萎缩,并且......
  • 大家可以看看这个方子。枳术汤出自东汉大医张仲景《金匮要略》,该方由枳实、白术两味中药组成。枳实味苦,心酸,性温,归脾胃大肠经,苦难能降,是往下走的,刚好把上冲的那股气儿给降下来。我们常说脾虚生痰湿,气滞也会生痰,而且气滞的痰容易卡在咽喉,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