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学者私淑发挥多

    自明以降,私淑丹溪者,代不乏人。即使以《金匮钩玄》为蓝本,而经后人编纂、修订,冠名丹溪的著作亦复不少。这些编集者,都有是私淑丹溪学者,此类书虽述而不作,然丹溪之学术竟赖以传世,且得以发扬光大。

    卢和,字廉夫,号易庵,明代永乐、成化间(公元1440—1515年),东阳(今东阳市)名医。本业儒,志在济世,因父病疟,误于医,痛亲伤感,遂致力于医。私淑丹溪之学,对当时流传的《丹溪心法》(包括蜀版、陕版、徽版)作了详细研究,认为“遗漏尚多”,于是,在其叔父卢安泽,广求丹溪遗稿的基础上,对《心法》诸书“删正裁取,更加润色,以归于一。其有附会谬说,窜入杂方,直削之”,又摘取《格致余论》等书所录方论,重予修订,整理编纂而成《丹溪纂要》。

    王纶,字汝言,号节斋,明代景泰、弘治间(公元1453—1510年),享年58岁,慈溪(今慈溪市)人。成化甲辰二十年(公元1484年)进士,服官且精医,《明史》称“士大夫以医名者,有王纶”正德中,有《本草集要》《明医杂著》行于世。王纶,私淑丹溪之学,发扬丹溪学说,并参合已见,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明医杂著》中。他以《仲景、东垣、河间、丹溪诸书孰优》为题,对诸家学术作了总体评价,并归纳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要遵诸家之法,“一以贯之,斯医道之大全”。还归纳丹溪治杂病“不出乎气血痰。故用药之要有三:气虚用四君子汤,血虚用四物汤,痰用二陈汤。又云久病属郁,立治郁之方曰越鞠丸。盖气、血、痰三病,多有兼郁者。”这一学术思想也正是丹溪学说的精髓,至今中医界仍以“四伤说”,为丹溪学术的中心观点。其还在《补阴丸论》中完整地提出了滋阴学说的理论、方法、方剂和药物。他把丹溪“相火妄动,煎熬真阴”,改成“精血既亏,相火必旺”,倒因为果,所以“阳有余阴不足论”,也就成为滋阴学说的“病因、病机”论了。王氏承袭丹溪养阴学说的精华,并加予发挥,使滋阴学说更完善和切合临床。

更多中药材
  • 庞国明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膏方制作好之后,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充分消化吸收是关键。对于脾功能不好的人,服用膏方前需要先服用运脾健胃的“开路药”,如一些经典处方六君子汤、平胃散、保和丸等,也可以先进行试探性调补,观察其服药后的反应。而对于脾胃功......
  • 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组成 青蒿12克,银柴胡9克,桔梗9克,黄芩9克,连翘9克,金银花15克。主治 本方适应于临床多种发热证,如久热不退、外科术后感染、妇科热入血室、产后发热、妊娠发热,或原因不明的发热,症见高热寒战,寒热往来......
  • 商本平 张海燕 山东省荣成市人和中心卫生院大青龙汤有关条文见于《伤寒论》38、39两条。38条曰“太阳中风,脉浮紧……”39条曰“伤寒,脉浮缓……”联系《伤寒论》1、2、3三条不免使人疑窦重重。太阳中风脉本浮缓,伤寒脉本浮紧,如何又言“太阳......
  • 本期博主:罗大伦 中国中医科学院如果受寒,第一时间处理,就不容易变成很严重的问题,用温通经络的中药泡洗,效果就不错,还可加上引经药,效果会更好。这些天天气冷了,转眼冬天来了,有时候会着凉,会受风,如我们在外面的时间长了,站在风口了,或者穿得......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在多种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严重的全身性血栓出血综合征。其主要特点是凝血,纤溶功能亢进,微循环障碍,进而引起出血,脏器损伤,血细胞破坏,甚至休克。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病属中医“瘀血证”范畴。病因病机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