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康熙皇帝的保健轶事

    岁末年初,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成了荧屏热点。在位61载,享年69岁的清朝康熙皇帝,是中国的寿星皇帝,这位治国有方的皇帝,一生与医学有不解之缘,平常注重自身医疗保健,熟谙养生之道,有关他的医疗保健轶事颇多,本文在此记述二三,以飨读者。

    一、患天花死里逃生,“茯苓饼”康复龙体

    康熙幼时出“天花”,大病初愈时,身体虚弱,尤其脾胃不和,积食拉稀,太医们会诊研究,认为用药和进补皆非良策,缘于“小主子”在出天花时药吃得多了。康熙哭着不肯再服苦口的汤药,太医们一时束手无策。

    康熙的阿奶孝庄皇太后爱孙心切,正要下诏责怪太医们,少女苏麻喇始走到太后身边悄悄说,有位大臣说江南有一名医,对小儿科有独到医术,何不宣来瞧瞧。太后一听,便叫苏麻喇姑传话出去宣其来京。不久,这位老医家奉诏赶来。在太医们的陪同下,给小康熙仔细地望、闻、问、切,退出后在药方笺上只写了一味药“茯苓”,并注明一定要云南产的野生茯苓。野生茯苓含有93%的β茯苓聚糖,这种物质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能力。怎么个吃法呢?在这位老医家的指导下,太医们会同御厨一起,采用精白面、茯苓粉、蜂蜜糖,制成了细巧的点心“茯苓饼”。结果小康熙十分爱吃这种风味独特、清香可口的点心,不久便脸色红润,开始读书习武了。太后十分高兴,重赏了老医家,后又留在宫内监制“茯苓饼”。茯苓饼遂成为京城名点,至今不衰。

    二、率先用奎宁治疟疾

    御香飘渺的大清皇宫,一度受蚊子的困扰。1693年,康熙感染了疟疾,卧床不起,大臣们忙作一团,御医也无计可施。恰逢西洋传教士进奉金鸡纳(即药物奎宁),说可以治愈皇上的不治之症。康熙将信将疑,先令其他患疟疾的富人服之,果然有效。始自服用,不几日,疟疾治好了。康熙万分高兴,遂于该年7月4日,赐给传教士广厦一所,让他安心传教习医,即现北京西安门教堂,感于他们的一片忠诚之心,亲笔题写匾额“万有真原”四个大字。康熙皇帝自此对西药刮目相看,并确认金鸡纳治疟疾有特效,后来他于1705年第五次南巡时,就曾随身携带金鸡纳,一路赐给百姓治疗疟疾。

    三、养生之道值得今人借鉴

    作为皇帝,膳食无疑要比一般人丰富得多,但是,康熙皇帝却比较简单。他说:“朕每日进膳二次,此外不食别物,烟酒及槟榔等物皆属无用。”他不吃补药,也不要人按摩,“惟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如是而已”。他特别告诫人们,“所好之物不可多食”,“各人所不宜物知之即当戒,”“高年人饮食宜清淡,每兼蔬菜食之则少病,于身有益”。这些论述,非常符合现代医学观,点,对于控制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以及消化系统疾病是有好处的。他还说,“诸样可食果品,必待其成熟之时始食之,此亦养身之要也。”他还提倡饭后要造成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朕用膳后必谈好事,或寓目于所作珍玩器皿。如是则饮食易消,于身有益也”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番话很有道理。他非常注意饮水的卫生,说;“人生养身饮食为要,故所用之水最切。”

    此外,康熙多次批判了好逸恶劳的思想,他说:“世人皆好逸而恶劳。朕心则所谓人恒劳而知逸。若安于逸则惟不知逸,而遇劳即不能堪矣。圣人以劳为福,以逸为祸也。”

    康熙精于养生之道,他在这方面的观点和论述,值得令人借鉴。

更多中药材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李家民主任从事中医儿科工作已近40年,秉承享誉津门的“小儿王”任宝成老中医的思想,注重“脾胃学说”,结合任老的验案及其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继承和发扬“脾胃论”的学说,逐渐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学术思想——以“脾胃为中心......
  • 胡本先 陕西岚皋县中医医院刘某,男性,44岁,因肛门块物肿痛反复发作两个月来院就诊。自诉两个月前突发肛门左侧有一鸽蛋大小包块,肿胀疼痛,经抗生素静滴治疗,疼痛稍减,肿块未消,每因劳累则肿痛又起,无恶寒发热,无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无便血,大......
  • 熊兴江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痤疮病机多属血热、湿热、热毒、血瘀,一般多将本病分为肺热证、血热证、胃肠实热证、热毒证、湿毒血瘀证等,治疗上分别选用泻白散合枇杷清肺饮、桃红四物汤、清胃散、五味消毒饮和除湿解毒汤等。但我们发现,临床辨治......
  • 王业龙 安徽省岳西县王业龙中医诊所鬼箭羽性寒,味苦。功能活血散瘀,杀虫。《本草述》:“鬼箭羽,如《本经》所治,似专功于女子之血分矣。又如苏颂所述古方,更似专功于恶疰及中恶气之毒以病于血者也。”忍冬藤性寒,味甘,气平,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可以......
  • 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脾胃病者,医者多倡导东垣之论,一部《脾胃论》集脾胃学术之大成,其论述详于温补而少于清滋,往往忽略脾阴治疗,后世医家也多遵其说。然脾与其他脏腑一样,也有阴阳之分。纵观古今立说,论脾阴者颇多。《灵枢·五邪》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