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中药材的水试鉴别法

    中药材的水试鉴别法

    水试法,是根据某些中药材在水中或遇水后会产生明显而特殊的反应现象,从而来鉴别其真伪和质

    量优劣的常用方法。该法较其它方法具有简便易行、快速、不受试剂或仪器限制等优点。

    一、某些中药材遇水后,因其含有水溶性色素或其它成分会使水变色,或由于某种成分的水解产物易被氧化从而使药材本身变色,还有些有色中药材投入水中,水不变色。如苏木投入热水后,水液染成红色,并逐渐转为深红色;西红花少许入水,花本身不褪色,水液染成金黄色,而非红色;秦皮加水浸泡,浸出液在日光下显碧蓝色荧光;栀子、槐米(炒)浸入热水中,水均呈鲜黄色;芦荟浸入水中,老芦荟水液呈棕红色,新芦荟呈黄绿色;青黛本身呈深蓝色,但投入水中振摇后放置片刻,水液不显深蓝色。

    二、某些中药材投入水中,由于所含成分的亲水性强弱不同,产生的表面张力大小不一,加之质地、比重的差异,其润湿过程有难有易、有快有慢,因此,在一定的时间与温度下,些中药材在水中或沉或浮,成为鉴别其真伪优劣的手段。如降香、沉香等以入水下沉者为质佳;猪苓、海浮石、炉甘石等以入水不沉、浮于水面者为质佳;海金沙在冷水中浮于水面,加热后渐下沉者为真品;黄连以投入水中下沉又浮起者为质佳。

    三、某些中药材因含皂甙、蛋白质、树胶或其它高分子化合物,碎后加(热)水强烈振摇会产生泡沫,且在一定时间内不消失,如远志、知母、威灵仙、怀牛膝、皂角刺等。

    四、某些树脂类中药材,因含树脂、色素、树胶等成分,与水共研后,会形成颜色较为固定的乳状液。如乳香呈白色或黄白色乳液;没药呈黄棕色至棕褐色乳液;进口阿魏呈白色或橙黄色乳液;藤黄则显黄绿色乳液等。

    五、某些中药材因含多糖类成分或吸水膨胀类物质,或者质地轻泡,结构疏松,产地加工干燥时大量失水,这样遇水后会迅速膨胀,体积或重量明显增加。如胖大海水浸后膨胀呈海绵状,体积可增6倍;黄明胶在冷水中久浸则软化膨胀,重量可增5倍以上。

    六、某些中药材含大量的黏液质,遇水膨胀并产生明显的黏性。如葶苈子水浸后,黏滑而体积膨胀;牵牛子水浸后,种皮呈皲裂状,手捻有明显黏滑感;决明子水浸时从一处胀裂,并有黏性;车前子加水振摇并放置片刻后,种皮膨起,并显黏性。

    七、某些中药材本身无香气或臭气,遇水后则产生特殊浓烈的香、臭气,或者本身原有的气味加重。如取苦杏仁数粒加水共研,会产生苯甲醛的特殊香气;黄芥子研碎加水湿润,会产生强烈异臭。

    八、某些中药材遇水可呈现特殊状态或现象,利于鉴别其真伪。如琥珀加水煮沸,不溶化发软者为真品;正品阿胶溶于水中,水液呈半透明或不透明状,有少量类白色物析出;滑石粉在水中不应崩散;厚朴花用沸水泡开后,花瓣厚,以手揉之显肉质者为佳;血竭不应溶于水,但在热水中软化,其细粉入沸水中则成团发黏;熊胆粉投入清水中,在水面旋转并呈黄色直线下沉而不扩散;牛黄投入水中,可吸水变潮湿而不变形,若迅速膨胀崩解,则为伪品。

    (尚学瑞)

    中国中医药报

更多中药材
  • 胆石症是一种由胆汁沉积、胆道感染、胆道蛔虫病或胆固醇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它是消化道的常见病和常见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中国胆石症的自然人口发病率约为7.8%。据报道,胆结石与胆癌的发生有很强的相关性。随着胆结石数量的增加,胆结石的风险也在增......
  • 组成 柴胡10克,瓜蒌根12克,当归9克,红花6克,甘草6克,穿山甲(炮)10克,大黄(酒浸)3克,桃仁(酒浸,去皮尖,研如泥)10克。功效 活血祛瘀,通络散结。主治 跌仆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者,亦可用治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等......
  • 肾脏之识众所周知,中医学的脏腑并非一个单纯的解剖学概念,而是一个器官和功能的集合群,相关概念也因而呈现虚实相兼、过于抽象,且只有放在传统文化的语境下才能准确理解。在脏腑学说中,肾具有四个功能:一是藏精,主生殖、生长、发育;二是主水;三是主纳......
  • 每次整理胡希恕先生的遗作及学习《伤寒论》原文,总有不同的收获。而今整理其注解《伤寒论》的原文时,引起笔者深思的是论中的“一方二法”。此四字是方后注解,既往对此一读而过,未引为重视。但近几年常思考六经类证、方证的六经归类,对不少方证难以认定六......
  • 急性心力衰竭是指急性心脏病变引起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和(或)心脏负荷明显增加,导致心排血量显著、急剧地降低,组织灌注不足和急性瘀血的综合征。临床上以急性左心衰竭较常见,急性右心衰竭较少见,常见病因有风心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