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炮制辅料对中药疗效的影响

    中药加工炮制是在中医传统理论指导下按临床辨证施治的要求,对中药材进行净选、切制、炮炙以制成符合规格和质量要求的饮片的专门技术。在炮制过程中,常需使用一些辅料,它们可以影响制成的饮片的疗效。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指出:“制药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酒制升提,美制发散,入盐走肾仍仗软坚……,蜜制甘缓难化增益元阳,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曝,并解毒致令平和。”可见中药加工炮制所用辅料,实际上是一种药物,在适宜的温度和水的作用下,增强或减弱另一种药物的疗效或副作用,达到临床治疗的目的。现将几种常用辅料与药物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简介如下:

    一、酒制:将药物与黄酒共同拌炒。酒味辛性温,通血脉,御寒气,行药势,有活血通络的功效,能兴奋神经,扩张血管,增加胃液的分泌,提高胃的吸收机能。药物经酒制后能使所制出的饮片具有升提的药性,即所谓“酒制升提”。例如当归辛温,功能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通肠。其所含挥发油为抑制子宫的主要成分,而其兴奋子宫的有效成分则为水和醇溶性的非挥发物质。酒制后挥发油减少,溶解度增大,可提高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促使血液循环加速,而增强活血通络作用。从而起到“酒制升提”的作用。

    二、姜制:以鲜姜汁与药物拌炒。美味辛性温,有发表散寒、温中止呕的作用。生姜含挥发油、姜辣素等,能促进血液循环,刺激汗腺分泌,促进发汗,达到散寒解表的功效。姜辣素能刺激胃液分泌,促进消化机能。姜制的目的在于增强药物化痰止呕,抑制其苦寒之性,减小其毒性。如竹茹性味甘寒,有清热化痰、凉血作用,经姜制后可以生姜之辛热,缓和竹茹的寒性,并能增强其止咳化痰、温胃止呕的作用。生半夏含有刺激性有毒物质,姜炙后能降低药物毒性,提高其降逆止呕的疗效。

    三、盐炙:是将药物与盐水用文火拌炒。盐性味咸寒,具有涌吐、清火、凉血、解毒、入肾主骨、软坚散结、定痛的作用,能促进胃液的分泌和蛋白质的吸收,并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肾脏,使泌尿机能旺盛,增加利尿作用。如盐制黄柏因其沉降能达下焦,增强入肾的力量,充分发挥其清虚热、泻肾火之功效,同时缓和苦寒之性免伤脾胃。

    四、蜜制:将药物与炼蜜文火共炒。蜂蜜性味甘温,有滋养、润燥、解毒的功效,含有糖、有机酸、烟酸、维生素等,具有营养和清润性的祛痰作用。如麻黄中所含挥发油有发汗及抗流感病毒的作用,麻黄碱能松弛和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而止咳平喘。麻黄生用时发汗力强,蜜制后由于加热,其中挥发油散失,减缓了其辛散发汗的作用,保持了止咳平喘功效,加上具有润肺止咳作用的蜂蜜,可以提高其止咳平喘的作用。

    五、醋制:将药物与定量的醋拌炒或蒸煮。醋性味苦酸温,有散瘀止痛、解毒杀虫之功。中医认为“酸入肝”,凡诸药直入肝者,须以醋拌炒制,“应病如神”。醋含有乙酸、还原糖等,是一种很好的溶剂,药物经醋制后,可增强其疗效,改变药性,降低毒性。如元胡有止痛作用,所含生物碱为止痛有效成分,经醋制后,生物碱生成盐类,易溶于水,增加了药物有效成分在水中的溶解度,从而增加了止痛作用。柴胡性味苦寒,具解表退热、疏肝解郁之功。主含三萜皂甙、挥发油、柴胡醇等。生用时解表退热、升散作用强。炮制后因醋有收敛作用,炒制时又使较多的挥发油挥发掉,这样既缓和了柴胡的升散之性,又增加了其有效成分在水中的溶解性,从而更好的发挥舒肝解郁、活血止痛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药加工炮制所用辅料在增强药物疗效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加工炮制中药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操作规程,按要求使用辅料,以确保中医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更多中药材
  • 由于我们长期低头或者伏案工作,造成的这个颈部肌肉劳损就会引起颈肩酸痛的症状,在排除了其他疾病之后,确诊是颈部肌肉劳损而造成的颈肩酸痛,治疗起来也非常的简单,这个大家在自己家里就可以完成。首先准备个热水袋,热水袋也充满热水之后啊,裹上毛巾,我......
  • 前列腺钙化呢,是前列腺炎性分泌物以及上皮细胞等凝结聚集于线管,长期以后形成了一种微小的钙化病灶,通过B超检查能够发现,那么这种病很常见,它是一种良性的病变,很多时候并不伴有症状,所以说也不需要专门的治疗。生活当中尽量的去饮食清淡,减少食盐肉......
  • 因为便秘不仅仅有实秘,还有虚秘,特别是慢性顽固性的便秘,很多是气虚阴虚导致的,气虚会出现肠道动力缺乏,气机不畅,而无力将糟粕邪实排除,因为阴虚会出现津液不足,肠道失去濡润,所以说便秘反复难愈,那么气阴两虚是他的根本,泻下药只是暂时缓解了表面......
  • 首先过敏性鼻炎,中医病名为鼻鼽,以流清水样鼻涕,打喷嚏,鼻痒和鼻塞为主要症状。中成药可以使用(鼻渊通窍颗粒),是由苍耳子,辛夷,麻黄,白芷,薄荷还有黄芩,野菊花等这些药物组成,那么不同于抗生素和激素,那么中成药不容易产生耐药性和激素依赖,那......
  • 中医认为百病生于气,而人体的五脏中,脾性湿为太阴,阴气最盛则脾气充盛,体内湿气也会正常的运行,不会出现湿气停滞在体内的情况。一旦出现脾气亏虚,湿气无法运化停滞体内便会形成内湿,聚为湿病。长此以往呢,患者体内的湿血开始泛滥,又因为脾虚无法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