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确认中药不良反应难

    近日,北京药学会组织临床一线药学专家对中药注射剂进行研讨,再次把使用中药引发不良反应的问题摆到了人们的面前。也有人就此对所有中药的安全性产生疑问,甚至出现了“使用恐慌”。对种现象,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周超凡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

    中药不良反应要比西药小和少

    周超凡开门见山地说:“事物总有两重性,中药也不例外,既有促进健康的正面效应,也就是疗效;也有妨害健康的负面效应,也就是不良反应。但中药由于所含的每种化学成分量很少、作用不显著,所以不良反应确实比西药要小和少。即便是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表现得多一些,也并不等于说所有的中药都是这样。”

    周超凡进一步介绍说,中医药理论认为,无药不偏,无药不毒。中药即使是单味药,由于所含成分多且复杂,其功能和主治也都是多方面的,不可能仅限于。中药治病往往只利用其诸多功能与主治中的一种或一小部分,其他未被利用的部分就属于与用药目的无关,其“偏性”必然带来不良影响,也就是中药的不良反应。以大黄为例,其功能为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等等。如妇女经前或经期因实热便秘用大黄通便,就可能出现经血过多的不良反应。

    中药不良反应范畴被扩大化了

    周超凡说:“现在,由于人们普遍对中药不良反应的概念不清,而将很多原本属于中药药物‘不良事件’的病例,都归于中药不良反应范畴,将中药不良反应扩大化了。”

    他举例说,由于使用假冒伪劣中药、误用其他品种中药,或不属于正常应用范围的滥用、超量使用所出现的问题,甚至未能判定确系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都一股脑儿归罪于中药不良反应。还有的不良反应事件与中药并无因果关系,也被扣上了莫须有的罪名。他认为,要准确判断中药与不良反应的因果关系,即使是有经验的医师,如果没有掌握足够的证据,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何况不是中医药专业的人员,更不应不负责任地下结论。

    确认中药不良反应的难点在哪儿

    周超凡分析说,如从原料和制剂两方面入手的话,原料质量与药材的品种、生长环境、年限、采收季节、炮制加工、储存条件有关;制剂质量与制备工艺是否合理、质量标准是否合理、药品质量是否可控等有关。单就品种是否正确来说,缺乏足够中药材专业知识的人是很难确认的。其次,是否属于正常的用法用量不易界定。中医用药讲究辨证施治,中药的应用范围本来就缺乏明确的界限,加上用药时往往对病人的病症了解、记录不清或不准,出了问题很难界定。而中药饮片的用量又因医生的经验而差异很大,况且目前中医药人员对《中国药典》规定的用药量还有较大争议。再者,中医习惯用复方治病,药味多、成分复杂,药力又不专,在药效不显著的同时,药物的有害反应也不易发现和确认。

    周超凡最后说,现在,中药不良反应被扩大化的现象已司空见惯,很多原本不是中药不良反应的问题,也被归罪于中药不良反应,甚至在国内外造成恐慌,大大影响了中药的声誉。所以,正确看待这一问题,既有学术意义,又有现实意义。由于在中药不良反应监测方面,我们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因此,在科学对待中药不良反应的同时,应加大监测力度,不断提高学术和管理水平。

更多中药材
  • 我之前接诊过一位这样的患者,男性, 49岁,体型肥胖,他的问题就是睡觉打呼噜特别响,并且已经十余年了,吵得身边人根本睡不着,到后来他开始是不是被呼噜憋住,甚至被自己的呼噜憋醒,到了第二天出现就是我们这儿提到的头晕乏力,患者还有记性不好的表现......
  • 那我们今天就就着这个问题跟大家一起聊一聊。更年期是指女性到了一定年龄以后,那么这个年龄阶段一般是指45到55岁之间,由于生理状态的改变,大脑垂体神经,内分泌激素随之改变,从而引起了情绪,躯体认知等方面的改变。那么更年期的表现都有哪些呢?首先......
  • 这位患者是一位老年的女性,既往,她就有这种恶性肿瘤的家族史,所以说,她每年都定期的体检,那么在2020年年末的时候,她体检就发现肺脏的多发结节,较大的那个,已经达到了直径0.9厘米,所以说,她自己就非常的担心。那么她就来找到我,说通过中医中......
  • 这是一位中年的男性患者,困扰他的问题是顽固性的口腔溃疡很多年了,也应用了很多药物治疗,效果都不是很好,反反覆覆,平时,口腔里面经常会多处溃疡同时发作,剧烈的疼痛影响到了他的生活,而且最主要。对他进食,也造成了很大的一个影响,其他的,没有什么......
  • 这位患者,是一位老年女性,她来找到我的时候,她直接跟我讲说杨老师,我患有的是这种临床的疑难杂症,疑难怪病。她说我的临床表现,就是你看现在天气,已经开始炎热起来了,但是,我感觉全身特别的怕冷,尤其是腹部,腰背部怕冷的特别严重,像这个天,我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