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虎口取骾

    古代,广大民众患病救治主要依赖于民间医师——走方郎中。郎中们不避寒暑,终年奔波行走于山野村庄之间。每到一处,就摇晃手中的铜环铃铛,表示郎中到了召唤应诊之意。郎中手中的铜环铃铛名叫“虎撑”或“虎衔”,要探究起来历,还得从医仙董奉“虎口取骾”说起。

    传说,一日,董奉炼丹之后返回庐山龙门沟杏林草堂,行至途中见一老虎卧于路旁草丛。此虎非但没有饿虎扑食的凶相,相反喘气流涕、满脸苦楚。虎见董奉便不断叩首呻吟,并抬前爪指口,似是乞怜求救。

    董奉似乎明白了老虎的意思,便唤虎张开嘴让其望诊,见一锐骨卡住了老虎的喉咙。董奉轻抚虎首,嘱虎明早在原地候他来医治,虎颔首离去。

    翌日,董奉与虎均按时赴约,为防老虎因痛兽性发作而咬伤自己,董奉将连夜赶制的铜环放进虎口撑住老虎的上下颚,顺利取出锐骨,并抹上去腐生肌的药膏。被救的老虎摇动尾巴点头致谢,随后转身而去。

    数日后,虎痊愈,为报董奉救治之恩,虎寻至杏林草堂,为董奉值守杏林。后人传颂“虎守杏林”故事,意在褒扬董奉与自然和谐共荣及董奉艺高胆大、不畏凶险、普度众生的高尚医德。

    此事传开,行走江湖的郎中们纷纷效仿,铜环便成了外出时必备之物,后人逐渐将铜环改成手摇的响器。一来可以作为行医标志,二来是因为医仙董奉与老虎的渊源,郎中们便把它作为保护自己外出行医的护身符了。摇铃唤诊美称为“虎撑聆医”,同时也成为古代医家派别称谓即“杏林中人”,意为不畏艰辛、一心赴救的“苍生大医”。(冯模健 陈辉整理)

更多中药材
  • 王金亮 山西平遥中医院四磨汤出自宋代严用和之《剂生方》,方精药专,由人参、槟榔、沉香、乌药四药组成,具有破滞降逆,补气扶正之功,主治正气不虚,肝气横逆,上犯肺胃所致之气逆喘息,胸膈不适,烦闷不食之证。观当今之世人,多精神压力大,或见情绪失调......
  • 潘树和 河北省承德市中医院《伤寒论》曰:“满而不痛者,此为痞。”痞即闭塞不通,心下(胃脘部)有堵塞不适之感。《景岳全书·痞满》:“痞者,痞塞不开之谓;满者,胀满不行之谓,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所以痞满一证,大有疑辨,则在虚实二字。”“......
  • 庞国明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膏方要长期服用,膏方的包装储存直接影响膏方的疗效。如果膏方贮存不当,服膏时就会存在安全隐患问题。为了使膏方在服用期间保质而充分发挥药力以达到调补的目的,膏方的存放方法至关重要。在膏方制作后,首先让其充分冷却,才可加......
  • 刘刚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1年10月21日《中国中医药报》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文,笔者认为,从养生学角度,强调扶正气的重要性是可以的,但是从《内经》原意来看,“正气存内”仅是“邪不可干”的基础之一。我们应当以《内经》天人合一的思想为......
  • 孙亚威 江苏省新沂市中医院满某,女,22岁,送货员。9月12日初诊。主诉:左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不适,说话时自觉下唇变厚5天。患者曾于7岁时得过面瘫治愈。5天前送货下乡,夜归着凉,晨起刷牙漱口发觉口角漏水,遂来我科要求针灸治疗。查:左额纹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