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泄泻中脘配天枢

    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的一种病证。有急性、慢性之分。急性泄泻多因内伤饮食,外受寒湿,以致传导功能失调;或因夏秋感受湿热所致。慢性泄泻多因脾肾阳虚,运化失常所致。

    泄泻多见于急慢性肠炎、消化不良、肠功能紊乱、过敏性结肠炎、肠结核、神经官能性腹泻等疾病。

    急性泄泻

    根据发病的病因病机之别,有寒湿、湿热、饮食所伤三型。

    1.寒湿:泄泻清稀,腹痛肠鸣,喜温畏冷,口不渴,舌淡苔白,脉多沉迟。

    2.湿热:腹痛即泻,泻下黄糜热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兼身热,口渴等症,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3.饮食所伤:泻下粪便臭如败卵,腹痛肠鸣,泻后痛减,脘腹痞满,嗳气不欲食,舌苔垢浊,脉滑数或弦。

    治疗多以取足阳明经穴为主。主穴为中脘、天枢、足三里。寒湿者加关元;湿热者加曲池、阴陵泉;饮食所伤者内关、梁门。寒湿证针灸并用(或隔姜灸)以温中利湿;湿热证针刺用泻法,以清热利湿;饮食所伤,针刺用泻法,以调中消导。

    按:天枢为大肠募穴,可调整大肠的传导功能;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可通调胃腑气机;针灸中脘、关元可温中散寒祛湿浊以止泻;曲池清阳明之热,阳陵泉利小便以除湿,二穴合用以清肠胃之热治湿热之泄泻;饮食所伤针内关通调三焦气机,梁门以消食导滞,二穴共收调中消导之效。

    慢性泄泻

    多为脾虚不运,肾阳虚失于温煦所致。有脾虚与肾虚之分。

    1.脾虚:大便溏薄,甚则完谷不化,不思饮食,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炎苔白。脉弱无力。

    2.肾虚:每天黎明之前即泻,肠鸣腹痛,泻后则安、腹部凉,时有腹胀,下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疗多以取任脉、及脾胃经穴为主。主穴为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地机。脾虚加脾俞、太白;肾虚加肾俞、太溪。针用补法及灸法,以温补脾肾,固肠止泻。

    按:天枢为大肠募穴,调肠以止泻;中脘腑会,又为胃之募穴,健脾胃而调肠止泻;关元温肾,足三里健胃,地机健脾,三穴共收温中散寒止泻之效。天枢治脾虚泄泻,宜针宜灸,不仅治虚证泄泻,亦可强五脏而健体,诚如《玉龙歌》所云:“脾泄之症别无他,天枢二穴刺休差,此是五脏脾虚疾,艾火多添病不加。”脾阳虚加灸脾俞、太白以健脾温阳,肾虚加肾俞、太溪以温肾止泻。

    须引起重视的是,急性泄泻治疗期间须控制饮食,脱水者应综合治疗,平时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不洁的食物。慢性泄泻要做进一步检查,积极治疗原发病。(王维恒)

更多中药材
  • 那么今天我就借着人民日报的金句,也给大家提醒这个冬天医生给你的三点忠告。第一点呢,人民日报说了口罩,那么我给它加上疫苗,别乱跑。什么意思啊,这个冬天依旧是不可懈怠,不可放松的一个冬天,一定重视疫情的防护,戴好口罩,打好疫苗,不要随处乱跑。那......
  • 医学当中唉比较常见的对腹部脏器的划分,它有一个九宫格的分法,就是啊,把人体的这个腹部唉心口窝以下,耻骨联合以上这一片区域呢,它分为九个区域,第一个上腹部,上腹部在右侧,它叫右上腹,它主要是肝,胆这个器官的所在位置。那么中腹部呢?是胃和胰腺所......
  • 第一。过咸,这个问题尤其在东北,我要特殊强调一下,因为我们东北人口味偏重。吃的一些东西就得是啥呀,太咸点儿的,那有味,入味,所以说老年人过咸绝对没有好处,因为过咸的话它会导致我们什么,这种体内的水液潴留过多,也就是说白了与我们这种高血压发病......
  • 首先呢,久坐对于这种血液循环的一个影响,久坐它容易造成我们人体的这种气血流通迟滞,继而呢,对这些有一些冠心病,脑血管疾病,高血脂的患者朋友,那么是不太友好的,对于这些类疾病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说有这些基础疾病的朋友们呢,一定要注意这一点。第......
  • 那么什么是健康的饮水量?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知道,每个人他每天排出的水的量应该是小于等于摄入水的量,这才是健康的,或者是等于,那当然是最完美了。那么每个人排出怎么去计算呢?大概有小便和汗液两个部分,大概正常人每天24小时排出尿量应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