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症·证·病

    “证字的正写应作‘證’,……习惯上多因简化借用,……以证代證。也有写作‘症’字,系證字的俗写”(秦伯未等《临证备要》1973年第二版)。可见,“证”是“證”的简化,“症”是“證”的俗写。《现代汉语词典》证明:症(證),病症,症状;证(證),证明,证据。

    “证”如同法官断案索取的“证据”,中医简称“证”,是医生诊断的“证明”资料。“症状”是证明资料之一,简称“症”,比如,发热、恶寒、呕吐等等。“症”可以是“证”,但是“证”不完全是“症”,比如,脉象、舌象等是“证”,不说是“症”。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汇集“证据”或“证”,辨八纲,别脏腑,分主次,论阴阳,辨证论治。“病”是人在生理或心理上的不正常状态,是人体阴阳失衡状态。有些“病”和“证”没有严格区分,比如,头疼、咳嗽、泄泻等等,可以当作“病”辨证论治,也可以当作“证”纳入辨证论治的资料中。由此可见,俗称“中医治病”,实际上纠正“人在生理或心理上的不正常状态”,是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所以,过度认真地区分症、证、病,对于中医治病意义不太大。中医治病的关键是:辨证,别阴阳。

    人体的阴阳不平衡状态非常复杂,而且是动态的。中医必须汇集四诊资料,辨证分析,才能制定治疗方略、处方用药。比如,一个腹疼腹胀的病人,首先要辨别寒、热,是否有表症,是虚还是实,是痰湿困脾,还是气血瘀滞,还是二者兼有,是否已伤及其他脏腑,等等。诊断:是脾肾阳虚、痰湿困脾还是土被木克,等等。至此大框框才明晰,制定的方略才能比较稳妥,在此大框框内考虑处方用药才能避免失误。可见,定“腹疼”还是“腹胀”还是“胃炎”还是其他什么病名并不重要,关键是辨证论治要准确。有是病用是药,或有是症用是药,不是中医。中医有正治、反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也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有的中成药千百年不衰。是因为以八纲、脏腑辨证为依据,而不是用是药治某病。比如,六味地黄丸治肾阴虚、理中丸温脾阳虚、逍遥丸疏肝理气等。所以,中医自然会出现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比如,同是肝炎,湿热者要清热化湿,阳虚者要温阳;同是失眠,可能是心阴虚、心脾阳虚、痰火扰心种种不同。同病,治法不同。六味地黄丸可以治肾阴虚引起的口渴、腰酸、腿软、头晕等;逍遥丸可以治疗胸闷、胁疼、腹胀、漏下等。药同,治病不同。

    若不依八纲辨证,有是病用是药,贻害无穷。例如,目前市场上治疗肝炎、肾炎、胃炎、咳嗽等非处方中成药很多。面对几十种治疗肝炎的中药,患者选用那一种呢?理论上只有一两种适合某病人,这就是说,如果随机选取(没有八纲辨证说明),有效率是治疗该病药品数的倒数,药味越多,有效率越低。再如,治疗感冒的新中成药很多,双黄连、板蓝根等都出现过问题。随着新药种类的增加,出问题的概率会加大。较好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用八纲辨证规范药品。(封志强)

更多中药材
  • 药膳养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药膳食疗是通过食物与药物的结合,以达到养生防病,滋阴壮阳,促进疾病病人康复等作用。那么中医的药膳养生都有哪些特点呢?药膳又是如何分类的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一、药膳的分类根据药膳的目的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种......
  • 紫苏在中国通常被用作传统中药,而日本人则主要将其用于烹饪,特别是在吃生鱼片时和食用刺身时。在我国一些地区,紫苏还被用作蔬菜或茶。紫苏是我国流传千年的名药,一片小小的叶子,就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并且有很多的部位都是可以食用,可以说全身都是宝。什......
  • 在农村长大的小伙伴,对于车前草这种植物并不陌生,在很多的资料当中都有记载,这可是药食同源的一种植物。车前草又叫猪耳朵草,它的药用价值是比较高的,而且生命力比较完全顽强,分布范围特别广,小时候经常会看到它的身影。很多人都知道车前草是可以入药的......
  • 三七粉是日常生活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保健类药物,又被称之为“金不换”。在《本草纲目》中,三七是上品,可以长期久服,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自古以来有“人参补气第一,三七活血第一”的说法。正所谓人红是非多,如今关于三七粉容易伤肝的说法也是越来越多,......
  • 夏天可以吃到很多时令的水果,这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情,在这个季节,雨水充沛,水果香甜多汁。在南方的夏天,还有一种独特的水果,基本上见不到,那就是黄皮果。尤其是在每年的六七月份,正是吃黄皮果的好季节,荔枝吃多了容易造成肝火旺盛而且糖分高,所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