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从北京的茯苓饼说起

    本期博主:王宜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我还是从北京传统食品茯苓饼中才晓得了茯苓。其实茯苓自古被视为“中药八珍”之一。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茯苓菌核呈类球形、卵状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长约10~30厘米,甚至更长,一般重500~5000克,外面有深褐色多皱褶的皮壳,内部白色或淡粉红色,粉粒状。其质量以菌体坚实、外皮色棕褐、皮纹细、无裂隙、断面白色细腻、粘牙力强者为佳。茯苓生于松树根上,别名叫松腴、松薯、松木薯,还可因产地、色泽及特性不同叫云茯苓、白茯苓、赤茯苓、茯菟、茯灵等。野生茯苓多分布于全国各地的深山中。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脾、肺、肾经;气微性和,可升可降;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的功效;常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嗽、食少脘闷、呕吐、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

    茯苓醇提取液有明显利尿作用,能促进钠排泄。对肠管有直接松弛作用,对大鼠幽门结扎所形成的溃疡有预防作用,并能降低胃酸,降低血糖。茯苓有镇静作用,乙醚或乙醇提取物能使心脏收缩力加强。能提高单核细胞的吞噬功能,对体液免疫有促进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

    小小的茯苓饼一直是北京人喜欢的小吃,就连传说中老佛爷慈禧太后也喜食茯苓饼、茯苓膏。这是因茯苓的安神、益脾、利水、渗湿诸功能,用于治脾虚、失眠、心悸、水肿,对妇女及老年人滋补最好。我们的日常生活,不妨自己动手做点茯苓的食品。到中药房买回茯苓粉,将面粉、茯苓粉以5:1的比例混合,蒸制馒头、包子。此外,茯苓还可以做汤、煮粥、泡酒。如将酒、茯苓以5:1的比例配制,每天喝5~10毫升,可宁心安神、提高免疫力、利水消肿、健脾延年。

    链接

    美味茯苓饼

    茯苓饼,又名茯苓夹饼,是北京的一种滋补性传统名点,且此饼当推稻香村最佳。制作系以茯苓霜和精白面粉(或米粉)做成薄饼,两层饼中间夹有用蜂蜜、砂糖加切碎的蜜饯、松仁、瓜子、碎花生仁熬制的馅儿,其形如满月,薄如纸,白如雪,珍美甘香,风味独特。

    关于茯苓饼的制食法,早在800年前的南宋《儒门事亲》中就有记载:“茯苓四两,白面二两,水调作饼,以黄蜡煎熟。”不过这种蜡煎的饼并不好吃。待到了清初,有人提出“糕贵乎松,饼利于薄”的主张,于是,后来的饼就越来越薄了。

    小时候就看妈妈做过茯苓夹饼,总想自己做,可惜工作一直很忙,没有机会。前几天休息决定自己在家做茯苓饼,在网上看了看茯苓饼的做法,还真不少!看来中国真是地大物博,风味众多!

    有个做茯苓饼的介绍,说是独家秘笈,看了还真跟别的茯苓饼做法不太一样,于是就选它了。好东西怎么做都应该好吃吧!

    主料:茯苓50克,糯米粉200克。

    调料:白砂糖10克。

    制作:把全部用料放入小盆内,加清水适量,调成稠糊状;在平锅上摊开,用文火在平锅里烙成极薄的煎饼,即可。

    功效:健脾补中、宁心安神。适用于气虚体弱所致的心悸、气短、神衰、失眠以及浮肿、大便溏软等。

    茯苓饼是制做简单、富有营养、促进食欲的家常食品,按秘笈做法果然不错,做好了香喷喷的。其他的茯苓饼的做法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晓华)

更多中药材
  • 我们中药很多都是草木的根茎等,也有很多是化学合成的物质,但还有一种,就是植物的种子,比如说火麻仁,火麻仁,中药名,桑科植物大麻的干燥成熟种子,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本品呈卵圆形,表面灰绿色或灰黄色,有微细的白色或棕色网纹,两边有......
  • 火麻仁这个可能大多数人都不是特别清楚它,那么应该熟悉它的兄弟叫做人人喊打,容易上瘾的大麻,是不是说的有点可怕,它其实为桑科植物大麻的干燥成熟种子,别名又叫大麻仁、火麻、线麻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后为火麻仁,火麻仁味甘,性平,......
  • 不同的东西有不同的作用,就像某样东西上的不同部位,它们的作用可能不同,像乌柏根的皮,乌柏苦、微温、有小毒,有杀虫、解毒、利尿、通便的功用,而乌柏根的皮用于水肿胀满,有泻下逐水的功效,对水肿胀满,二便不通,用之有消除腹水功效,所以也有用乌柏根......
  • 家里老人几乎都有风湿病,每年都会帮他们买不少可以减少风湿疼痛的药,吃的药丸,贴的膏药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药,每次去中药店选配药材时,中医们往往会加入一种叫红大戟或者京大戟的药草,这2种药材的主治功能相近,只是其配药量上面会有一定的差异,京大戟有......
  • 看中医药书的时候看到了这样一个词,红大戟;本是无异,却逐渐被这图文并茂的野草野花吸引,其中,有一种植物,红色茎,绿色的叶片,深绿的老叶上拖着浅绿的新芽,颜色过渡的倒是别致,它是红大戟,不仅外表红色,折断的茎里也是红褐色,又因为根部长得像红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