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养生诗给人的启示

    养生诗不同于文学诗作,它贴实,是养生的经验总结。读养生诗,可从中体会有益的生活之道,得到一定的启示。

    邵雍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写了一首对人们养生颇有启迪价值的哲理诗,其诗云:“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知君病后能服药,不若病前能自防。”现代人吃的胆子很大,越是珍稀的动物越要吃,越是没人吃过的东西越想吃,而不计后果,其后难免不作疾;遇到大喜的事兴奋过度,也会招致病患;有了病要吃药,那只能是治“已病”,聪明的人要设法治“未病”,预防为主,养生的战略则高一筹。

    养生要有平和的心态,若不注意,一旦出了问题,便着急冒火,性情难耐,不能以静制动,以守对攻。石剑久有一首养生诗:“性急匆匆惹事端,但凡为事要心宽。他将言语生嗔怒,我把情怀作世观。我与闲心聋与耳,任其巧舌说千般。贤人闲慎感烦恼,忍字常常着眼观。”说的就是平常有了宽松的心态,临事就能静心分析,不是以急应急,乱了分寸。

    苏东坡重视以食疗养生,在苏诗中,有一些记述他自做饮食,煎药疗疾的情景。“我昔在田间,寒庖有珍烹。常支折脚鼎;自煮花蔓菁。中年失此味,想像如隔生。谁知南岳老,解作东坡羹。”东坡把自煮的菜羹自名为东坡羹。其法以菘菜、蔓菁、荠菜等洗净后下菜汤中,加入生米为糁,放入少量生姜,羹烂可食。不用鱼肉五味,而自然甘美可口,可以去咳止痰,发散表寒。

    养护身心也须注意适度,“不及”和“过之”均达不到目的。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作的《孙真人卫生歌》中有首诗道:“心若太费费则竭,形若太劳劳则怯。神若太伤伤则虚,气弱太损损则绝。”用心过度心力耗尽,劳累过度形体虚弱,用神过度伤神气虚,动气过度精气耗绝。它从心、神、形、气四个方面强调不可“太过”、“太费”。人体内部心、神、气、形是相互关联、“相因而立”,不可损其一。“太过”、“太费”了,就会损伤,以至衰竭。故要遇到事情,宜适可而止,不可深思过度。

    将养生放在劳务中,不失为一法。它不刻意去追求养生,而在定项活动中,自然地达到了养生的宗旨。古代诗人陆游,活了86岁,曾有《扫地诗》一首说;“一帚常在旁,有暇即扫地。既省课常奴,亦以平气血。按摩与引导,虽善却多事。不如扫地去,延年直差易。”是说扫地可活动筋骨,方便易做,一天中常动笤帚,是健身的法宝。古代医书《保生要录》提倡人宜经常劳动,又不可过分劳累,“养生者,术要小劳,无至大疲,水流则清,滞则夸”。“手足不时曲伸,两臂如挽弓,手臂前后左右摆动”的扫地之类“小劳”,陆游认为它较之“按摩”、“牵引”之类,省事又有效,是很有见识的。(周止敬)

更多中药材
  • 第一,吃的多,但是就是不长肉,这个可能和体内的火旺有关系,最常见的就是胃火旺,胃火旺不管你吃进来再多的食物,都能被快速的消耗掉,自然吃的多也不会胖。第二,吃得不多,不爱吃饭,吃不下饭,吃一点饭就要考虑是不是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过差。脾虚食物不......
  • 前两天,有一位患者找到我,说自己有糜烂性胃炎,他听说多吃小米粥就能养胃,就吃了一段时间,但他感觉不仅没有变好,反而症状加重,问我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关于胃食管反流,之前我也说过要少喝小米粥,有人不理解,说小米粥不是养胃的吗?养胃指的是对我们......
  • 现在的人吃东西啊,过于丰富,不仅吃的多,而且吃的比较杂,这就对我们的消化系统造成很大的负担,时间久了就会造成我们脾胃虚弱,不过由于每个人的体质有差异的,所以脾胃问题的类型当然是不尽相同的,那么接下来,就会教会大家如何正确的辨证调理脾胃。中医......
  • 为什么稍微吃一些食物就觉得撑呢?其实主要是因为胃动力不足所造成,胃动力不足导致吃进去的食物难以消化,一直就停留在咱们这个胃里面,然后造成我们吃一点点东西就会有一种撑胀的感觉,那么该怎么办呢?今天我就给大家分享三招第一招,不要坐着,要站着,生......
  • 看很多粉丝问我,中医看病为什么要看舌苔呢?舌苔呢究竟能看出什么来呢?中医认为,舌为心之苗窍,因为脾之外候,舌头通过经络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跟五脏六腑相通,不同的是啊,舌面的区域对应不同的脏腑,舌的中部呢一般是属于脾胃,舌尖主心肺,舌的两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