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中医爱好者眼中的中西医之别

    李明亮 河南南阳市

    我是仲景故里河南南阳的一名中医爱好者。2年前,与一位中医交谈的偶然机会,让我迷上了中医,从此开始自学中医。通过学习,我不仅收获了养生保健知识,还“从医入道”,懂得了如何为人处事,对人、自然、社会有了新的认识,让我愈发觉得中医的神奇和博大。我想根据2年来学习的粗浅体会,谈谈我眼中中西医的区别。

    中西医是两种有根本性区别的医学体系,我认为二者区别有八个方面。

    一是文化背景上有区别。中国古人的世界观是天人合一,把世界看成本质上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西方文明的世界观认为世界是可分的,认识论的中心任务就是研究可分的物质之间的关系,方法论的中心任务就是如何将物分为相应的部分,在此文化背景下,西医最重视的是技术。

    二是思维方式上有区别。东方人重归纳,将万物概括成五行,进而为阴阳,最后只剩下一个包罗万象的“道”。西方人注重分析,看似简单的一块石头,拆解出云母、石墨、透闪石、阳起石等构成,进而是硅酸盐、氧化铝等分子结构,然后是原子、质子、中子、电子等,无限细分。中医从整体、联系的思维来认识人体,把人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体小宇宙,宇宙大人体”。西医用分析还原的方法看待问题,对于人体的认识,倾向将所研究对象分离,大体上走从宏观到微观的道路,如从系统、器官、组织的研究逐步深入到细胞、分子、基因等细微结构。

    三是诊病方式上有区别。中医诊病的四字原则“望、闻、问、切”极富人文意味,当医生把手放在病人的手腕上,凝神诊脉时,很难想象还有哪个医学动作比这更表达了对人的关爱。听诊器是西医发明的第一个将医生和病人隔离开来的医疗器械,以后越来越多的诊疗设备和实验室,将看病变成机械化和程序化的流水线,病人和医生之间的交流和体验越来越少了。

    四是对生命认识上有区别。中医从生命活动的动态观,物质和意识相统一的角度去认识人体,将人体看成是形气神的统一体。西医学把人看作生物体,忽略了意识对人体的主导性和根本性作用,从纯粹物质观、生命静止观来看待人体,把人体看成是细胞、器官、系统的物质组合。

    五是研究对象上有区别。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不是从解剖形态出发,而是从功能出发。与动态功能相比较,实体的结构形态是不重要的。比如说中医讲“脏象”而不讲“脏器”,讲“气”、“阴阳”而不讲“形”,讲“经络”而不讲“神经”。西医对于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的认识,都基于对器官、组织、细胞等的形态和结构的认识。现代西医使用诊断仪器的重要目的就是透过体表、肌肉、骨骼的障碍,提供体内各种器官组织的形态和结构信息。

    六是研究方法上有区别。中医采用阴阳、五行的分形观,通过取象比类、象数学方式把握世界联系的思维方法,注重直观体验和整体的综合;对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注重二者的统一性和一致性;在思维方式上,具有直观性;在对人与人和人与物的关系中,突出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西医认为大自然有着自己的运动规律,只能用机械理论并以几何和数学语言来表述清楚,注重实证与分析;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上,强调二者的对立与分裂;在研究人与人和人与物的关系中,以研究人对物、人对自然的关系为主;注重思辩理性,并把分析学或逻辑学视为一切科学的工具。

    七是诊断上有区别。中医看病是直观的、形象的,重视直觉体悟的认知方法,诊断方式上综合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法,通过司外揣内的功能观察,无创伤性获取病理信息。西医大量运用现代物理、化学、数理统计的方法,借助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对形体做出精确定量的诊断。

    八是治疗方法上有区别。中医以阴阳平衡和五行生克的整体观,研究如何调和人体自身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注重因势利导,强调发掘人体正气潜能;治法上灵活多样,通过食、砭、酒、药来调动人体功能,调和阴阳平衡。西医从形体结构单位的角度,认为身体对疾病没有自愈能力,必须靠外力帮助,因此强调外力帮助,多采用对抗的治疗原则。

    明确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不是让两者对立起来,而是让它们在各自的发展中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推动医学发展进步,服务人类健康。

更多中药材
  • 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的效果是非常好的,治疗绝大部分类型的颈椎病。那么也可以配合中药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的效果会更好,同时注意姿势。比如说我们常见神经根型颈椎病,还有一类很常见这个交感神经刺激。这一类的颈椎病,它这个症状从头到脚都会有,这一类效果是......
  • 拉肚子是可以减肥的,但是它属于一种不健康的减肥方法,它减掉的不是脂肪,而是身体里的水分,对身体的危害较大。长期腹泻是吃进去的食物营养和水分没有得到充分的吸收就排出体外,容易导致脱水、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等疾病。导致腹泻的原因很多,如果腹泻......
  • 一、含糖多的食物。中医讲,甘入脾虽能补脾益气,但同时也会助湿,甘甜的食物,含糖量高,含淀粉类多的食物,对于有湿气的人来说,不适合多吃。二、生冷的食物。中医讲,寒凉伤脾,伤脾后,脾的运化功能减弱,也容易促进湿气生成。三、油腻的食物。煎炸烧烤食......
  • 需要煎熬的中药都建议尽可能在熬之前先泡10到20分钟,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中药材因骤然受热,使其表面所含的蛋白质凝固,细胞壁变硬,从而不利于水分渗入和有效成分析出,造成药效降低。......
  • 很多学中医的可能知道中医有个病名叫虚劳,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专门有个血痹虚劳病,喜欢中医的朋友可以回去翻一翻,虚劳就是身体很虚,常年的虚亏,五脏都虚,叫虚劳。这个劳不是指的劳动,不是指的累,而是指的身体很弱的情况下,中医叫虚劳病。那这个“怯”呢......